中醫調理孕期水腫:食療、按摩與養生秘訣

孕期是新手媽媽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適和身體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水腫。水腫是孕婦經常面對的問題,主要是由於體內激素變化和體液滯留所引起。在中醫婦科學中,妊娠水腫也稱「子腫」,多出現在妊娠中晚期(妊娠 5、6 月以後),以頭面、四肢或全身任何部位腫脹為主要表現。孕婦通過適當的飲食調理、中藥及針灸應用、適量運動和穴位按摩等方法,可幫助改善水腫情況。

撰文/李思樺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榮譽學士、現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任職中醫師)

整理/編輯部

胎兒長大致母體氣機失常

中醫認為懷孕後期由於胎兒逐漸長大,易致母體氣機升降失常,如果媽媽素往脾腎不足或氣血虧虛,胎兒則會使臟腑氣血更虛,無法運化水濕。因此,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或氣滯濕停是懷孕水腫的主要機理。如孕婦只有踝部、小腿下半部輕度水腫,休息後消退,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過分擔憂;若下肢水腫明顯,休息後不消退,甚至延至大腿以上,或見全身水腫伴見腹水,則應考慮到合併其他妊娠疾病,如腎臟疾病、妊娠期高血壓或貧血等。

孕期食療與穴位按摩

除了尋求註冊中醫師處方中藥或進行針灸可改善水腫情況外,新手媽媽亦可嘗試以下兩種食療﹕

  1. 薏仁冬瓜盅

食材﹕薏苡仁、蓮子、核桃仁、白扁豆、調料適量。

做法﹕將冬瓜從蒂下 1/3 處切下為蓋,挖走瓜瓤,把冬瓜、蓮子、核桃仁、薏苡仁、白扁豆放入蒸盤,加200毫升水,上籠蒸約1小時即成。

功效﹕健脾祛濕,利水消腫,適合常見疲累沒精神、食慾不振、大便秘結或稀爛、消化功能不佳、胃脹、面色發黃的孕婦。

  1. 杜仲枸杞鯉魚湯

食材:鯉魚1條、杜仲、枸杞子、乾薑。

做法:把鯉魚洗淨去內臟,將中藥材洗淨,放入乾淨的紗布包中,與鯉魚一起煮約30分鐘後即可食用。

功效﹕補腎溫陽,化氣行水,適合常感到腰膝疲累酸痛、失眠、集中力下降、

有較重的黑眼圈及眼袋、膚色暗淡無光、畏寒手足冷的孕婦。

配合穴位按摩消腫

除了保健食療外,孕婦亦可配合穴位按摩,加強消腫效果﹕

  1. 足三里:小腿外側,膝蓋骨下方三寸,脛骨前緣一指寬的位置。
  2.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3. 太谿穴:足內踝尖後方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孕婦可每天按摩小腿、腳踝、腳背等最容易腫脹的部位,並依以上穴位每次按揉30下或2分鐘,力度以微微痠脹則可。

孕婦注意勞逸結合

最後,如孕期出現水腫,孕婦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但亦要注意勞逸結合,適度活動身體,盡量避免久站或久坐。孕婦睡眠時可把雙腿墊高約15°,幫助下肢水液回流至心臟。飲食當中,孕婦要注意減少鹽的攝取量,可適量進食含有豐富鉀質的蔬果,如木瓜、奇異果、小番茄、香蕉、菠菜、山藥、南瓜等,有助鈉質的排出,減少水腫的形成。如出現嚴重水腫,孕婦應盡快求醫,於嘗試藥膳及穴位按壓前,亦可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因應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如有疑問宜先咨詢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