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安坐在課室,只看着課本上的圖片,又怎能真正了解現實中的世界?伸手可及的大自然便是最好的教室,透過欣賞、探索、認識與人類共存於大自然的植物和動物,從生活中取材,結合書本知識,不但可以創造出更愉快有趣的學習環境,還有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價值觀。
撰文/編輯部
大自然是最好的實驗室
科學很重視「考察」,在現場觀察、測量、比對、採樣,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地質、地形和生態環境,而非紙上談兵。Jean 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強調7至11歲為具體運思期,必須透過具體實物協助思考學習。按照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7至11歲這時期須透過具體實物協助思考和學習。與其紙上談兵,如果隊子能夠親身到戶外用五感去感知植物等等,浸淫在實體的環境之中是最容易弄懂這些抽象事物的方法。
與其在室內費盡唇舌的告訴孩子什麼樣的石頭是花崗岩、砂岩,不如直接帶到現場實地考察,看斷層、山脈、峽谷、沙丘等地形和岩石,用手摸摸看岩石和礦物,讓孩子快速認識這些抽象的地質和岩石礦物。
香港家長在抗拒大自然
雖然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但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Tanja Sobko博士指出,90%的家庭在家居400米内都有綠園,但家長卻鮮有善用這些資源設施,甚至源於錯誤的觀念會刻意迴避。家長認爲自然界不衛生,又充滿危機,如果家長對大自然都這樣抗拒,孩子也難免會有這種思想。我們也常常見到公園或綠化區裏「遠離草地」、「不許踐踏草地」等的標誌,讓人不敢,也不願意接近。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曾與其研究夥伴奧克蘭大學數理分析及研究部合作,量度兒童與大自然接觸度,訪問493個育有2至5歲兒童的家庭後,發現孩子與大自然愈親密,情緒、行為問題會相對較少,願意對大自然負上責任的孩子亦較少出現人際問題。
體驗大自然也可以很簡單
有時家長未必能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其實讓化身為小農夫去體驗有機耕種,或只在家中嘗試種植小植物的樂趣。由翻土、播種、施肥、澆水到收割,孩子親身參與其中既可以讓他們感受種植的喜悅和成就感,更可以培養耐性和責任感,學習分工合作。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更具有特別的治癒作用,透過學習照顧植物,可以培養正向思維和心靈韌性,舒緩壓力和情緒。
參與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自然教室沒有規則,是爸媽可以把握機會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之餘,也有幾個小提醒,在出發戶外前可以先準備好的功夫。
- 規劃行程
像是查天氣報告,讓孩子確認天氣會不會影響行程,查地圖、地質圖,了解目的地的地形。現在數位工具,如Google Map便能把地理位置、地勢、海拔高度一目了然。
- 隨身地圖、指南針、記錄本
地圖是確認方向的最基本工具,但現在數位工具太發達,很多年輕人或小朋友都不會看地圖。平常可以拿地圖給孩子研究方向、目的地要怎麼走。看地圖是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太依賴手機,如果在深山裡面沒有訊號就非常危險了。
- 採集樣本回家做記錄
到了大自然環境,孩子可能會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條件底下,孩子可以採集一些樣本回家做記錄,或做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