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戲不「兒戲」  讓孩子享受遊戲的快樂

作為爸爸媽媽,必然會著緊孩子將來的發展,讓他們學習不同的才藝,但孩子可能也因此失去玩樂的時間。千萬不應抱持「勤有功,戲無益」的想法,遊戲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社交和智力都有極大的影響,所以爸媽期望孩子有健全的身心發展的話,就應讓他玩得足夠。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廖李耀群(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慈慧幼苗督導主任)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3-4歲)《父母手冊》

 

遊戲對孩子的重要

不要小看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因為在遊戲的同時,身體在運動之餘,大腦也在進行思維活動,如掌握平衡力、協調心理及處理問題等能力,好處多多。

保持身心健康

孩子之所以需要玩耍,是因為遊戲能豐富他們的生活技能、有助減壓、能調節情緒,消除恐懼感,以及提升自信及抗逆能力。其實孩子在戶外跑跑跳跳、追逐的過程中,也活動了四肢,及鍛煉心肺功能,對於增強抵抗力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不妨讓他多玩樂一下。

學習社交技巧

孩子與同儕遊戲的過程中,會透過自然的互動,如輪流玩玩具、一起玩「煮飯仔」,建立起社交禮儀,學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分享、表達能力、處理衝突與批評等社交技巧,同時也學習理解別人的感受,培養同理心,減少孩子自我為中心。

提高學習能力

不要小看如積木、繪畫、泥膠等這些簡單的玩意,這些遊戲都能讓孩子天馬行空地創作,從中能學習到如何架構、排列、分類、歸納,不但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同時也能訓練他的邏輯思維,通過遊戲中實踐,能增進孩子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對於日後的數學思考發展十分重要。

如何配合孩子的遊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爸媽應每天最少預留一小時讓孩子遊戲,最好能在戶外活動。對孩子而言,好的遊戲環境不是充滿精美先進的玩具,而是能隨時隨地、自由自在、愉快地玩樂,就算手上只有報紙捏成的紙球,也可以讓孩子享受遊戲的樂趣。

 

靈活不設限

當孩子提出想玩的要求,爸媽都可以因應情況場合作出配合,例如說故事、猜拳、IQ題、畫畫,或者天馬行空、能刺激創意思維的交談等都是遊戲,同時也應容許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任務或玩耍,不會中途停止或干擾。到了差不多該結束時,可用另一件孩子會感到興趣的事來吸引他,或者事先預告遊戲時間即將結束,並提及下次再玩的時間,讓孩子知道有機會再玩。父母甚至可走進孩子的遊戲世界,以遊戲語言作結,如「汽車沒油了,開不動了,現在把汽車放在那裡加油,我們先去洗手吃飯」等,讓孩子較易接受遊戲的結束。

孩子決定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多由爸媽引導孩子,但在遊戲中,應由孩子發動、策劃、掌控玩甚麼、怎麼玩,形式完全自由,能靈活多變但沒有目的,可以為玩而玩,爸媽不應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指示來玩,限制遊戲模式,否則會窒礙他們在遊戲中主動探索的意欲及個性化的發揮。其實讓孩子決定遊戲內容,不代表放縱,反而能讓他明白要為決定負責,例如不與他人分享玩具,就要接受沒有人跟他一起玩;孩子要爬高,也有責任知道爸媽的擔憂,給他玩還是不玩的決定權,當然爸媽也要衡量那事是風險大還是獲益較多,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判斷與承擔責任。

爸媽持開放態度

讓孩子做決定,除了是讓他們從實踐中學習的機會,也是給爸媽學習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適度的放手,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利,與孩子建立互信的默契與感情。爸媽也應多參與孩子的遊戲,或者與他一起創作,完成一件作品,不單能促進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更有幫助。而且,不應評論孩子的遊戲玩得如何,更不應矮化他的成果,否則會令他帶有得失的壓力,其實遊戲應不論結果,更無對錯優劣之分,而是讓孩子輕鬆玩樂,享受遊戲的過程。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爸媽可一步步示範,讓孩子慢慢跟從學習技巧。

 

相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