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新手父母 別再說動漫教壞孩子 家長陪...

別再說動漫教壞孩子 家長陪伴才是最好的教養

日本動漫的威力席捲全球,俘虜了不少大人和小朋友的心。動漫的內容天馬行空,不受時空所限,有時候會涉及一些不宜孩子獨自觀看的題材。動漫看得多孩子會學壞嗎?家長有需要限制孩子觀看嗎?

撰文/編輯部

電視節目如何令孩子學壞?

的確,動漫中會有小學生早戀、朋輩欺凌、暴力、角色衣着暴露等情節,令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看得多會「有樣學樣」,出現偏差行為,但是否真有其事?傳播學的「涵化理論」指出了「看愈久的電視,愈認同電視裡所呈現的內容」,解釋孩子看得多不良內容會容易學壞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電視節目會有分級制度,我們不能限制創作者的自由,但也不能忽略長期觀看某些節目內容的影響。

除此之外,心理學中的「減敏感」概念,特別常被用來治療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恐慌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透過頻繁接觸某種刺激,讓一個人逐漸習慣刺激,緩和其他情緒反應。

孩子被「帶壞」的真相

雖然以上理論都有充足的理據支持,但經過這麼多年,還沒有研究證實動漫與孩子偏差行為的關係。動漫的確有一些偏差情節,難道只能夠全面禁止孩子看動漫嗎?孩子會有暴力問題,可能是因為生活或社交上出現問題,如同學欺凌、爭吵、手足出現口角等,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便可能會參考動漫情節,以暴力解決問題,無法正面面對成長中的困難。

家長主動參與

完全禁止孩子看動漫不但不太可行,更會令孩子失去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影響人際關係。其實孩子們是因為缺乏引導與陪伴,才會「暴走」、「失控」。與其隔絕孩子與無處不在的網絡世界,倒不如家長主動參與孩子的活動,況且現時的研究數據也無法斷定孩子是看動漫、玩遊戲而走上歪路。如果家長很在意孩子看的東西會帶來壞影響,那就陪伴孩子觀看,從旁引導,讓孩子從動漫中吸收正面訊息。缺乏家長的關愛也是令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所以陪孩子一起看動漫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時間。

動漫的另一面 傳遞正面訊息

日本漫畫以熱血、感人的元素見稱,鼓舞了許多讀者。故事之間又與夥伴元素息息相關。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涂銘宏指出,日本動漫強調「仲間意識」(nakama ishiki),「仲間」的意思是朋友、夥伴,故事中角色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聚合,一起努力,這有效鼓勵孩子建立團結精神,積極面對問題。而且,動漫中也不乏熱情正派的主角,他們無論遭遇多少挫折,都會以不懈的毅力克服難關。少年漫畫的熱血,總能教人得到面對挫折的勇氣。

例如日本有位女高中生看了《死亡筆記本》後,效仿主角的做法,發奮圖強,早睡早起、努力溫習,從原本常矌課、考試不合格的問題學生,搖身一變成被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取錄的高材生。這些動漫的深層意義,對於孩子來說未必能夠完全參透得到,可能只會看到表面上暴力、打鬥,所以家長更要引導孩子觀看,將這些正面訊息帶給孩子。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