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孩子最初表達要求的本能,但如果家長每次都有求必應,造成溺愛,孩子便有可能將哭鬧變成讓父母妥協的手段。但是父母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好好說不聽,最後父母也生氣,便斥責孩子。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便說,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哭鬧的目的是甚麼。
撰文 /編輯部
孩子哭鬧3大原因
-
爭取權力
孩子的日常起居大多都由父母決定,但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自我意識,想有多一點自主權,但是家長忽視這個需求時,孩子便可能出現哭鬧情緒。
- 尋求關注
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需求作出適時的反應,孩子可能會以哭鬧吸引大人的注意。
- 表達要求的方式
孩子用哭鬧的方式表達,父母有時可能會生氣便說出一些氣話,如「你再哭下次不帶你出來。」但是父母當然不會真的不再帶孩子出去。孩子很聰明,他們記得你說過的話,下一次還是會用哭鬧來表達要求。
先處理情緒 後講道理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跟他們講道理,他們是很難聽入耳的。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先想辦法轉移孩子的視線,先讓孩子的心情平復下來。
另外,專家亦提出父母應該要避免禁止孩子的行為。孩子情緒高漲,父母還要說「不可以」、「不要」這些說話就像是火上加油。
反而,家長可以嘗試說「哭完我們再說,媽媽陪你。」既接受了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知道媽媽在自己身邊。不要以情緒去回應情緒,當孩子平復了心情,再聆聽他們的想法,再告訴他們為甚麼不可以那樣做。說理是也盡量避免「不」字,用正面字句告訴孩子應該要怎樣做,並嘗試以問題形式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