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不淸是兒童發展期間其中一種很常見的問題。家長可能也會懷疑到底是因小朋友的語音尚在發展,還是有構音障礙?
撰文/編輯部
發音不準確的成因
隨着年齡增長,小朋友會慢慢掌握不同的語音,大約到了五歲,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掌握大部分廣東話語音和清晰地發音。當家長發現小朋友有發音不準確的情況,很多時都會聯想到與「黐脷根」有關。「黐脷筋」是指先天性口腔結構異常,舌繫帶過短,降低了舌頭活動能力而影響發音。其他會造成發音不準確的先天性問題亦包括聽力障礙、兔唇裂顎、牙齒咬合等。除了先天性的影響,口肌的肌力、活動幅度、敏感度,以至協調能力,都有機會影響到小朋友的語言發展。
對於幼兒,家長可能會把食物剪得太細碎,或給孩子太多流質食物,令小朋友缺少了咀嚼的訓練,影響到下顎的肌力發展。長期吸啜奶嘴亦會影響小朋友的咀嚼和咬合能力。
常見構音障礙問題
- 突舌: 如「三十三」(說/s/音時舌尖突出)
- 邊音化 :如「四十四」(說/s/音時氣流從嘴巴兩邊流出)
- 塞音化:如「食飯」→ 「滴飯」、「飛機」 → 「悲機」
- 送氣問題:如「派簿」 → 「拜簿」、「跳高」 → 「吊高」
- 舌前置或後置:如「豆袋」 → 「舊改」、「體育」、 → 「啟育」
- 聲母替代:如「六號」 → 「肉號」
- 複元音省略:如「筷子」 → 「化子」、「麵包」 → 「麵巴」
- 尾音省略:如「行山」 → 「夏沙」、「白菜」 → 「罷菜」
- 尾音前置或後置:如「耕田」 → 「奸田」、「八百」 → 「百百」
如果家長說話時帶有口音
香港有部分家長的母語是普通話或其他方言,因此他們的廣東話可能帶有鄉音或口音(例:三→山),但這並不屬於構音障礙。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更多廣東話時,家長的口音對小朋友的影響亦會日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