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孩子很乖而沾沾自喜?其實你在扼殺孩子的人生

    身為父母,最希望孩子是怎麼樣的?我們都會喜歡「乖孩子」或刻意推崇「乖孩子」?為什麼父母會想把孩子教成「乖孩子」?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

    撰文/編輯部

    如何養成一個「乖孩子」?

    如果孩子即將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或者稍微違犯規則的事,父母便會責罵孩子。用恐懼教出來的乖巧,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是因為害怕被罵而不去做你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那孩子便會在你背後去做。或者當他不害怕了、有能力反擊、有能力躲過你的視線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按照父母的心意了,這也絕對不是父母教育的初衷。

    乖巧的孩子表面的禮貌與客氣,其實更深一層是擔心被責罵,而凡事戰戰兢兢,甚至不敢說出自己真實心聲。一直成長以來總被父母教導「不要去麻煩別人」,被師長、父母「教養得太好」,好到即使孩子自己在成長過程吃了很多虧,也無法勉強自己去爭取權益,這樣反倒會很焦慮、很不自在。這些經歷都會形成一些傷口,看似隱微但其實對孩子一輩子的影響很大,只是很容易被成人忽略,甚至被孩子自己忽略。

    乖孩子被扼殺了創意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孩子的。或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又或許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便失去了競爭力。因為走別人走過的路、說別人說過的話、思考別人思考過的問題,沒有自己的思想、意見、反思,最終會很容易被淹沒在人海中。

    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鋪好一條「康莊大道」,把孩子從小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中,催迫其拚命生長。

    讓孩子重拾該有的活力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所謂創新,就是不受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的解答和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需要一個激活的過程。「小米」的創辦人雷軍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他小時候很喜歡玩拆裝電器,父親很鼓勵他這個愛好,經常買些電器給他,雷軍便在小時候培養對無線電的興趣,令他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從小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有機會將其實踐。

    如果父母總是告訴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孩子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便是最好的人生。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是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潛能。一個沒了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放心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用盡無窮創意去解讀無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