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危機意識 教導孩子自我保護

隨著孩子成長,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身邊作保護,因此從小為孩子培養「危機意識」,並教導基本的自我保護方法,才可讓孩子在遇到危險時臨危不亂,而這也是邁向獨立的重要課題。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任偉豪
特殊教育需要主任
(優質治療及教育中心)

 幼兒易生意外

幼兒好奇心重,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根據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指出,幼兒依靠視覺、聽覺等感官及身體的肌肉運動來獲得對世界的理解,所以不同的嘗試及行為均屬正常現象。但小朋友因缺乏安全意識及生活經驗,未能預測事物及行為的潛在危機;亦因為防範意識薄弱,容易被壞人矇騙,所以不論在家或出外時,都要教導孩子適當的自我保護方法。

意識危險存在

「保護自己」的意識建基於對生命的熱愛,父母平日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自我形象及學懂自愛,孩子才會積極保護自身;同時,應讓孩子理解不好好保護自己會帶來甚麼後果。例如:「若你摔破了腳,就永遠不能再踏單車了。」「如果弄傷眼睛,就永遠只看到黑漆漆一片啊!」等等,使孩子明白健全生命的可貴。

此外,也要讓孩子意識到何謂「意料之外」的危險,就像發生交通事故,即使我們已遵守交通規則,也有可能會有失控的汽車撞過來等。要讓孩子意識到任何地方都不是「絕對安全」的,需要時刻提高警覺。

應給予哪些「安全教育」?

自我保護是生活化的事情,並不能單靠幼稚園的教育,因此安全教育應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即使在家中或外出時,爸媽也宜藉著不同情況,為孩子提高安全意識。

1 遠離危險物品

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愛東摸摸、西摸摸,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物品若使用不當,有可能釀成意外。例如不要擅自觸踫剪刀、罐頭刀、針線等利器及電掣、燙斗、洗衣機等電器,更不能擅自拿取不熟悉的物品來使用或放入口。

可嘗試在家中的高危地方或危機物品(如門縫、窗台、煮食爐)上貼一些安全標誌,增強孩子的危機意識。日常生活中,多利用過馬路、乘坐交通公具、搭扶手電梯、在遊樂場玩耍等情況,說明有哪些潛在危險,令孩子對這些可能性有一定的印象。並教導孩子應對意外受傷時的基本方法,如手指被割傷、流鼻血、被熱水燙傷時,應怎樣減輕傷痛等等。

2 應對陌生人

許多事故都是人爲造成,因此必須教導孩子小心陌生人。例如:不上陌生人的汽車、不接受來歷不明的禮物及邀請;陌生人問路時,請他問其他大人或警察,然後盡快離開。父母亦應從幼兒時期開始,便可適當地灌輸性知識,讓孩子知道身體某些部位不應讓人看或觸摸,若有人硬要這樣做,便要大聲求救及告訴爸媽。此外,不少犯罪都是熟人所為的,因此也要教導孩子「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戒備心。

平時家長可通過情景遊戲、角色扮演來滲透安全教育,可令學習更生動有趣,例如由爸爸扮演陌生人敲門,讓孩子動動腦筋去嘗試應對等,再一起檢討做法是否恰當。亦可透過說一些因罔顧安全或誤信他人而造成惡果的故事或真實新聞,令道理更具體深刻,有助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3 禁止暴力傷人

寶寶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常會因為不知輕重而弄傷對方或被對方傷害。要告訴孩子不能拿東西襲擊他人、不能出手打人、不能用力推倒他人、咬人等等,也要避免跟愛打人的孩子玩耍。當然,爸媽平日也不能施以體罰,以免令孩子錯誤模仿。

日常生活上,可因應孩子的能力多給予機會解決不同的難題,例如如何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如何請求別人幫忙等等,令孩子學習應對生活中的疑難。長遠來說,解難能力有助孩子遇到危機時的臨場思考及反應。

別讓孩子有錯誤觀念

其實,在教導孩子安全意識時的同時,應告訴孩子正確的應對方法及救護資源所在,以及「無論發生甚麼事,只要如實說出,爸媽一定會幫忙解決」,孩子並不會因為懷有危機意識而害怕周遭事物。相反,若家長常以嚇唬來令孩子臣服,如「你不乖就有警察來捉你」等等,反會令孩子安全感降低,亦會扭曲他們對救護資源的認知。

還有,很多童話故事的英雄式主角,都有冒著生命危險、勇闖危機的勇敢精神,家長讓孩子觀看這類故事時,要在旁正確引導,不要令孩子誤以為「挑戰危險」是勇敢的行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