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同理心 當個樂於助人好孩子

3-4歲的孩子雖然還在成長階段,在和別人相處時,或許仍然有喜歡事事以自己為先的習慣,還不太會考慮別人。家長只需多加循循善誘,灌輸孩子的助人精神,藉機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美德,可以增進孩子的人際互動,還能建立孩子良好的生活價值觀,成為人人心目中的好孩子。

整理/編輯部

圖片來源/Freepik

專家審校/廖李耀群(Pario教育服務主任/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資料來源/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3-4歲)《父母手冊》

培養孩子助人美德的小秘訣

  1. 訓練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與助人有密切的關係,能夠同理他人是幫助別人的動力。同理心是指明白他人感受,將心比己,設身處地的能力,令對方感受到體諒和關懷。同理心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訓練的。如果想要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好品格,家長可以從同理心著手,用不同方式,讓孩子先了解自己的不同感受,再推己及人,思考如何協助他人,以建立同理心。

家長可以透過閱讀繪本,先從認知層面出發,讓孩子知道故事人物的處境和情緒。接著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從情緒層面引導孩子,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猜想他人的感受。例如故事主角跌倒受傷,家長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曾經跌倒受傷,感覺很痛?這個主角應該也很痛吧?你會想幫他嗎?」在這兩個層面的鋪墊下,然後就能在行為層面上引導孩子採取實際的關懷助人行動。

  1. 家長言傳身教

想孩子擁有助人的良好品格,並且採取實際的行動,就先從家庭著手。當孩子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與關懷,感受到和諧溫暖的氣氛,他們會較容易發展出同理心。家長也需要經常示範同理心與助人的行為,例如幫助別人提重物、攙扶行走緩慢的老人過馬路、協助殘障人士等。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就學會跟著一起做,把幫助他人的精神潛移默化成為生活習慣,養成樂於助人的美德。

在幫助他人之後,家長需向孩子解釋背後原因。例如在讓座後說:「老人家容易跌倒,久站會很累,他需要有座位坐,所以爸爸讓給他坐。」,繼而強調說明他人的感受,讓孩子試著換位思考一下,這個行為對別人會有甚麼幫助。

  1. 助人經驗

孩子需要豐富生活經驗,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要。請為孩子創造助人的機會,例如和孩子一起去逛街買菜時,讓孩子幫忙提購物袋;吃完飯後一起分配任務,孩子幫忙收拾碗筷,家長負責洗碗等等。閒暇時與孩子一同做義工,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群,嘗試了解這些人的需要。也可參加不同的體驗活動,如「饑饉三十」,體會飢餓的感覺;進行「蒙眼體驗」,知道視障人士的感受。有了這些經驗,孩子心中會建立同理心的基礎,之後他們才更容易自發去助人,逐漸將助人的價值觀內化於心。

  1. 給予讚美,建立滿足感

孩子雖然隱約明白樂於助人的道理,但仍需要更多的推動力,讓孩子把美德實踐在生活中。因此,在孩子幫助別人後,家長應給予即時的讚賞,這樣能讓孩子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從中感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進而增加助人的自信心。同時讓孩子在幫忙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提高孩子下次幫助別人的意欲。但是,家長切記不可盲目讚美孩子,否則只會讓孩子本末倒置,變得只是為了得到稱讚才幫助別人,相信這也不是家長培養孩子助人美德的本意吧!

父母要注意

量力而為

記得提醒孩子,有些事情要先問過老師或大人再幫忙才是安全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亦應考量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才去幫忙啊!

循序漸進

幫助別人的行為也可以分作不同層次,家長可逐漸分配不同工作給孩子,先由小事做起,習慣了之後,才開始處理更多事情;而且每次只做一件事,完成了再交代下一件事,這樣孩子能更容易完成任務,從中獲得成就感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