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努力了 為何現代孩子充滿無力感?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而孩子在我們眼中,也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寶寶一樣。有人說,做父母的那天起就患上了一輩的抑鬱症,從孩子出生後,父母似乎就注定了一輩子的擔憂。面對快速變遷、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父母的焦慮會怎樣影響孩子?

撰文/編輯部

圖片來源/ photo AC

厭世的新一代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的作者Madeline Levine近年發現到一個不安的現象——年輕人的叛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兩手一攤的厭世感。她形容那,這種憤世嫉俗應該是要在為了養兒活口而背負房貸,而非得戈每天面對討厭的工作,邊做邊怨的大人身上才看到,但現在在年輕孩子臉上也看到了。為什麼現代的孩子會變得厭世又無力?作者認為孩子缺乏了好奇心、韌性和樂觀的心理。

用力過度的父母

父母難免會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很緊張孩子是不是符合,甚至超前發展里程碑的標準,又擔心孩子永遠不如鄰座的同學。就算子女已經步入成年或者成家立室,作為父母就硬是無法完全放心。有些父母憂心的程度甚至嚴重到發展成焦慮症狀,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但未來的事情,我們永遠無法掌握。能掌握的,只有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每個當下,孩子的成長片段都只有一次。無論是坊間的傳聞,還是來自專家的建議,全部育兒知識都是來幫助父母,提供更多的教養選擇和參考,讓父母能更安心照顧孩子,而不是成為一個標準,要我們把孩子硬塞進這個框架,迫孩子達到所謂的成就。

為此,有部分家長會採取強硬手段,化身成以為孩子需要的虎爸、虎媽,其實這種教養風格卻給孩子帶來更多不安和恐懼,父母不自覺將自己的焦慮發洩到孩子身上。孩子還未完全掌握情緒調節,面對自身的困難和問題時,很需要父母幫忙,但父母如果再將自己未能消化的擔心、生氣、挫敗或失望,遷移到孩子身上,反而會令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平復,焦慮的父母就養出了焦慮的孩子。

我們不先學會冷靜,孩子就沒機會學會獨立。管太多也會令孩子被過度保護,但孩子就是需要通過成長路上一些挫折的插曲來學會被挑戰、被擊敗,然後想辦法站起來,練習調節情緒。如果父母以擔憂為名,干預孩子去摸清自身的能力、欲望和興趣,所換來的就會是對父母的依賴,失去獨立自主。

陌生又充滿威脅的世界

除了家長本身的教養困境,在這加速的年代,很多事真的是說變就變。如今更是多虧了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的發明,生活變得二十四小時都永無寧日。全球負面新聞可以每分每秒轟炸式直送到每個人眼前,焦慮和恐懼正在人群之中突破天際,光是現實焦慮就足以擊潰人心。活在現代,父母本身的無力感也很重,大人都未必能夠承受節奏急促的世界所帶來的壓力,還要去探究怎樣教孩子面對這些考驗。那麼家長可以如應對?

陪着孩子慢慢成長

其實父母不必將自己放在一個「全知」的高處,我們就不如好好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再陪他們慢慢走。除了帶孩子長大,父母也可以一同成長。正如作者也認為,父母想幫助孩子去適應環境中的極端變化,得先懂得讓自己適應變化的同時,安頓好自己的生活。面對這知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除了孩除,我們自己都要培養出對未知的好奇心和熱情,而不是困於對未來的焦慮。父母先安頓好自己,孩子自然能感到安心,不再浮躁。父母的存在也能實現孩子在外面對挑戰時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