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未能用言語表達自己,即使身體不適亦難以表達,往往需要由父母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過小朋友在哺乳期間,口腔及舌頭上出現散在白屑或有滿布一層白膜,顏色雪白,形態似雪片。此病在中西醫學上都稱為鵝口瘡,屬於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醫認為鵝口瘡是由於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所造成。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口為脾之竅,鵝口瘡的病變在於心脾,若果感受穢毒之邪,循徑上炎則可引發口腔舌頭出現白屑的症狀。此病可以分為實證(心脾積熱)或虛證(虛火上浮)兩種。
整理/編輯部
撰文/ 陳駒博士 (註冊中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南區)、香港防癆會梁仲清中醫診所)
虛火上炎造成鵝口瘡
懷孕媽媽日常偏好辛辣、煎炒或烤炸的食物,使到胎熱內蘊,或因出生時產婦陰道穢毒之邪侵入嬰兒口中,或出世後嬰幼兒不注意口腔清潔,黏膜破損而受到穢毒之邪所侵,從而出現心脾積熱的實證症狀。若果嬰兒先天不足,腎陰虧虛,或因為病後調護不當,久病體虛,或因為長期泄瀉,損傷津液,造成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而造成鵝口瘡的虛證。實證一般病程較短,口腔白屑量多、周邊紅赤,患兒因為疼痛而時常哭鬧、小便黃、口臭、便秘等等。而虛證一般病程較長,口腔白屑較少、周邊不紅、疼痛較輕,大便稀爛、手心及足底發熱、食慾不振或者伴隨形體消瘦等等。
按個別體質症狀來辨證
中醫治療會因人施治,按個別體質症狀來辨證,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是實證的心脾積熱,一般會使用清心瀉火的中藥,例如梔子、黃連、生地黃、竹葉、燈心草等等,治以清泄心脾之熱;如果是虛證的虛火上炎,一般會使用知母、丹皮、黃柏、山藥、澤瀉、熟地黃等等,治以滋補腎陰降火。除此以外,亦可以在口腔局部用藥。例如銀花及甘草各5克,約3碗水煲成1碗,湯藥放涼至室溫即可使用,每日用棉花棒清潔口腔3至5次,以提高療效。
預防方面應要注意:
- 懷孕期間需注意個人衛生,如果患有陰道菌病應要及時治療。
- 保持嬰幼兒奶具及玩具清潔消毒,注意口腔清潔。
- 避免餵食過燙、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損傷口腔黏膜。
- 注意嬰幼兒有充足營養,如有患病應積極治療。
如果小朋友患上鵝口瘡,父母應要注意:
- 奶嘴及乳頭清潔,餵食後給嬰幼兒飲用小量溫水以清潔口腔。
- 保持嬰幼兒大便通暢。
- 注意觀察口腔黏膜白屑的變化,如果出現吞咽或呼吸困難,應立即求醫。
- 外用銀花甘草水輕輕外洗口腔,每日3-5次。
易混淆鵝口瘡與口瘡
另外,鵝口瘡與口瘡、奶垢及手足口病容易混淆,需要注意鑒別。奶垢一般用水或棉花棒輕拭即可除去,並無其他伴隨症狀。口瘡一般數目較少,口舌黏膜上出現淡黃或白色潰瘍面,周圍紅赤,不能拭去,拭後容易出血,疼痛明顯。手足口病為一種傳染病,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觸史,口腔出現疼痛的疱疹,手足部亦有疱疹出現,多數伴有發燒、咳嗽、胃口變差、泄瀉等症狀。如果發現小朋友有任何不適,應該細心觀察並及早求醫,避免自行胡亂用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或造成更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