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吐中醫調治知識

    孕吐多於懷孕第4至14週出現,現代中醫較常使用妊娠惡阻為病名,中醫教科書定義為包含妊娠早期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疲倦、不喜歡聞到食物味道,甚至食入則吐的症狀。各位孕吐媽媽並不孤單,因為統計顯示約有七成媽媽曾經歷過孕吐,而中國古代媽媽亦不例外,中醫於漢朝時的醫籍已開始有記載治療方法,而歷代醫籍亦留有不少描述生動的病名,例如子病、病兒、阻病、胎逆、選飯、妊娠不下食等,及前人留下豐富的病理、治療和調護知識。

    撰文/梁鍵敬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以下簡答一些孕吐的常見問題:

    孕吐是一般脾胃病?

    有研究顯示,孕吐與人體促絨毛腺素(HCG) 分泌於懷孕早期增加,使胃腸蠕動減慢有關。中醫亦認為孕吐不是一般脾胃病,調治時需要兼顧孕婦的體質特,孕婦肝血和腎陰滋養胎兒,導致肝氣容易失調影響脾胃,所以不少治療孕吐的方中醫有滋養肝腎陰血的藥物。

    在調護上,將要懷孕或已懷孕的婦女如果有腸胃症狀,要減少進食生冷及過甜肥膩、粘滯口感的食物,亦有屬胃陰虛火或痰熱類的孕吐媽媽,容易出現口瘡痤瘡、口乾、煩燥、大便乾而不暢的症狀,切記不要過分進食溫補食物。

    另外「久視傷血」,過度使用眼睛看手機亦會傷肝血,充足睡眠和休息對養肝尤為重要,適當進食酸味食物例如酸梅、桑椹亦能幫助養肝。調節情緒亦為重要,發怒情緒會導致氣上逆及傷肝,恐懼情緒會傷腎,思慮擔憂情緒會傷脾胃,這些都會加重孕吐情況,丈夫應盡量體諒孕婦,協助開導有關情緒。而每日預留時間播放輕鬆柔和音樂,閉目養神,配合靜觀等深呼吸鍛煉,放鬆之餘對預備生產有所幫助。

    孕吐需要看醫生嗎?

    小部分孕婦因為嚴重的孕吐,導致體重減少了孕前的5%體重或有脫水症狀

    則建議必須求醫判斷是否有電解質失衡及屬於「妊娠劇吐症」。中醫亦會因應孕吐後孕婦水液受損的情況,酌用補益氣陰的藥物例如麥冬、玉竹、太子參等。另外,如果嘔吐伴有發熱、腹痛或上呼吸道症狀亦應求醫排除其他疾患。

     

    孕吐中醫治療是否一定要食中藥?

    現代文獻提出針灸、穴位按摩、穴位敷貼中藥、耳穴按壓亦對孕吐有一定作用。其中穴位按摩可選內關穴(掌側腕衡紋上2寸,兩筋之間)配公孫穴(腳掌內側前2/5 處)以寬胸理氣、降逆止嘔。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約1寸)補胃氣血,可每穴以拇指按揉3分鐘,每日三次。孕婦如有疑問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作個人化方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