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仍未懂得說話?促進語言發展有辦法

自寶寶出生後,爸媽無不期待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刻來臨。孩子一天一天長大,過了1歲半仍未懂得講話,許多爸媽便開始憂慮孩子會否有語言障礙等問題。事實上,每個孩子學習說話的進程不一,還需視落後的程度來判斷是否有遲緩。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麥悅心(高級言語治療師/心之樹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寶寶版(1-2歲)《父母手冊》

以下是1-2歲幼兒的語言發展概況,提供家長參考,若發現幼兒到1歲半仍未開始說話,或比同年齡的幼兒發展慢,建議可尋找專家查詢。

年齡 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
1歲至1歲半 ‧明白一些常見物品和人物的名稱。

‧明白更多日常的對話如「畀媽媽」、「坐定定」。

‧逐漸不需要手勢提示。

開始能說出一些單詞,通常是名詞如人物名稱:「爸」、「媽」;或常見的物件名稱如:「波」、「花」、「車」、「奶」;並逐漸加入動詞如:「食」、「抱」、「打」、「飲」等。

注意:「氹氹轉」、「蘋果」等名詞都是屬於單詞。

1歲半至2歲 ‧能聽從簡單指示,例如按照說話的意思把物件拿給你,或指出身體部位等。

‧可辨認簡單的圖片。

能說出更多單詞;開始使用雙詞組合,如人物+動作:「媽媽抱」、「華華要」;動作+物件:「食餅」、「洗手」;物件+﹙常用﹚形容詞:「花花靚」、「BB乖」等。

參考資料: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技巧

  1. 注意溝通技巧

家長和孩子說話時先取得其注意,雙方有眼神接觸後才開始說話,這樣能夠幫助孩子集中精神聆聽。對話時,說話的速度需要放慢,音調多加抑揚頓挫,讓他容易吸收訊息和模仿口型。家長亦應使用簡短易明、準確的字眼,示範時可加入動作或手勢來幫助孩子理解詞彙,這樣都能讓孩子感到說話的趣味性,有助語言學習及發展。

  1. 多描述日常活動

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透過大量的環境刺激來學習和模仿,家長應盡量多與孩子講述日常生活發生的事件,例如:「媽媽著鞋,準備去買蘋果同埋香蕉。」、「我哋去公園玩,睇雀仔同蝴蝶吖。」同時多帶孩子到戶外體驗,並一一講解不同的事物,能夠令他學得更快。

  1. 引導孩子自己說

家長有時候或因太心急,直接代孩子把話說完,這樣反而會減少孩子自己表達的機會。家長應多給予示範,引導他慢慢說出自己的需求。例如孩子伸手指著某個物件,表現出想拿取的樣子時,可以讓孩子先說出關鍵字眼如「食」、「包」、「畀」,才把東西給他,也可趁機教他說出物件的名稱,並逐步為孩子延長句子,增加吸收字詞數量。

  1. 回應和讚賞孩子說話

不管在甚麼時候,只要聽見孩子發聲或說話,都應該以語言回應,鼓勵和讚賞他講話,例如:「好叻喎,識得講『包包』。」不要因孩子說得不好而取笑他,只要把他的話正確複述一次就可以。如果家長無暇回答,可用「你等媽媽洗完碗之後,再傾計好唔好呀?」等類似說話回應孩子,提高他溝通的意欲。

  1. 勿語言混用

孩子可能過早學習另一種或多種外語,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容易出現語言混亂,影響他理解詞彙及表達能力,干擾了正常的語言發展。建議在孩子入讀幼稚園前,先讓他掌握一定的母語基礎,再接觸另一種語言,盡量避免母語與外語夾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