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出汗?   中醫教你小兒出汗調養方法

在臨床中,不少媽媽會擔心孩子動不動就出汗,不論是睡夢中滿頭大汗、稍微活動就汗水直流,甚至安靜狀態下也會出現汗液滲出的情況。小兒汗多究竟代表什麼?應該如何區分正常與異常?中醫對於小兒汗多又有怎樣的理解與調養方法?

撰文/註冊中醫師蔡承昌醫師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整理/編輯部

 

 

小兒汗的生理特點

小兒與成人相比,臟腑嬌嫩,腠理(即皮膚紋理)疏薄,容易出汗。在日常生活中,因天氣炎熱,或衣着過厚,或餵奶過急,或劇烈運動後出汗,而無其他疾苦,多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媽媽們不必過於緊張。然而,如果孩子稍微活動即汗出過多、睡眠時也常滿身是汗,甚至面色蒼白、體質消瘦、容易感冒,就可能是不正常的汗出。

 

中醫對小兒汗多的認識

中醫將汗分為「自汗」與「盜汗」:

自汗:安靜或輕微活動時汗出不止,多與氣虛、表虛不固有關。

盜汗:入睡後汗液自出,醒來即止,常與陰虛、虛熱相關。

臨床上亦常是自汗、盜汗並見。

 

常見病因:

1. 肺氣不足,表虛不固

多見於自汗,汗出以頭部、肩背為主。易兼夾容易感冒。

2. 脾氣虛弱,消化失常
多見於自汗。易於神倦乏力、四肢久溫。可兼有脾胃運化失常,食欲不振。

3. 陰虛火旺,虛熱內擾
常見於夜間盜汗。患身易見形體瘦弱,煩燥不安,睡眠不安。亦伴有虛熱症狀如口乾、四肢灼熱等。
4. 外邪侵襲,衛表失固


外感時腠理開泄過度,汗液異常增多。這類情況通常伴隨頭痛或咳嗽。

 

調護建議

加強體質
適量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遊戲,增強小兒體質。
飲食調理
氣虛孩子:可用淮山、蓮子、扁豆、五指毛桃煲湯,有助健脾補氣。

陰虛孩子:可用百合、沙參、麥冬煮粥或煲湯,滋陰清熱。

脾胃虛弱:少食生冷,避免過度食冰或飲料。

環境調節
避免室內過熱,保持空氣流通;汗多的孩子衣物要勤換,防止受涼。

 

常見中醫簡單食療方

1. 五指毛桃淮山瘦肉湯
功效:健脾益氣、固表止汗。
材料:五指毛桃 20 克、淮山 50 克、黨參15克,白朮15克,瘦肉一件。
做法:加清水2公升煲湯約1.5-2小時。
2.百合蓮子粥
功效:滋陰清熱、寧心安神。
材料:百合 15 克、蓮子 15 克、大米 50 克。
做法:煮粥代餐,適用於盜汗、夜寐不安的小兒。

 

何時需要就診?

媽媽們應特別留意以下情況,及時帶孩子就診:

  • 汗出伴隨發熱、咳嗽、頭痛等感冒表現。
  • 汗多伴有明顯形體瘦弱、食量減少、睡眠不寧。
  • 出汗時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 出汗異常時間長、影響日常生活。

 

身體虛弱信號

小兒汗多既有可能是正常發育的生理表現,也可能是身體虛弱或陰陽失調的信號。媽媽們需要觀察孩子出汗的時間、部位及伴隨症狀,再結合專業醫師的診斷,才能正確判斷。中醫強調「調養結合,健體防病」,透過飲食、起居的細心調護,大部分孩子的出汗情況都能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