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或是生口瘡 中醫師淺談小兒口瘡

不少孩子都有挑食或食量少的問題,身為父母擔心孩子在進食時哭鬧,害怕孩子茶飯不思,繼而營養跟不上,影響發育。關於飲食問題一般會先想到偏食或食積,但其實孩子拒絕進食,可能是由於口舌生瘡。

整理/編輯部

撰文/李佩羲註冊中醫師(就職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甚麼是小兒口瘡?

小兒口舌生瘡,往往以哭鬧、拒絕進食來表達口瘡的疼痛。小兒口瘡是指口腔內黏膜、舌體、牙齦、上顎、嘴唇等處發生黃白色的潰瘍,常伴患處疼痛影響進食。口瘡在任何年齡、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一般預後良好。口瘡可根據發生的部位、形狀而有不同的命名。例如口腔多處潰瘍、色紅疼痛者為「口靡」;好發於口唇兩側為「燕口瘡」等。

小兒口瘡的成因

小兒口瘡的成因很多,因飲食失當,感染風熱之邪,久瀉等都可以引發本病。在中醫角度,小兒口瘡多與心、脾、腎三臟有關,主要因為熱邪上攻口腔,熏灼口舌所致。口瘡可分虛、實兩類。凡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口腔潰爛疼痛較重,灼熱感明顯,或伴感冒發熱等為實證;而病程反覆,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潰爛疼痛相對較輕,伴疲倦乏力或久病多屬虛證。實證者宜清熱解毒,泄心脾之火。虛證則宜滋陰降火。

口瘡的證型

口瘡根據臨床症狀,常見有三種證型,分別是風熱乘脾、心火上炎和虛火上炎。前兩者為實,後者為虛。

風熱乘脾:口腔潰瘍周圍色紅疼痛較劇,小兒多有煩躁,口臭,小便黃,便秘,或伴發燒,喉嚨痛,舌紅苔黃。常用藥有黃芩、金銀花、梔子、薄荷等。

心火上炎:小兒多因進食煎炸油膩食物,令脾經生熱,循經上攻,以舌體潰瘍較多,周圍色紅疼痛,心煩不安,口乾,小便黃,舌尖紅,苔薄黃。常用藥包括黃連、竹葉、燈心草、木通。

虛火上炎:小兒久病體虛,如熱病或長久腹瀉後易傷及陰津,其潰瘍易反覆發作,色淡,疼痛較輕,舌紅少苔。常用藥如知母、黃柏、地黃、牛膝等。

預防及護理

小兒出現口瘡是常見的事情,注意以下幾點有助減少口瘡發生:

  1. 時常保持口腔清潔,清潔口腔時動作不應過於粗硬,以免損傷口腔。
  2. 飲食宜清淡,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煎炸之品,同時注意飲食衛生。
  3. 口瘡潰瘍疼痛時可用菊花,金銀花,薄荷,板藍根各10g 加500ml水煮15分鐘。待溫後含嗽,每日3-5次。
  4. 對於急性腹瀉,熱病的兒童,應積極治療,以免久病損耗陰津引發口瘡。

以上方藥僅供參考,因個人體質情況不同,服用任何中藥前宜先咨詢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