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互助精神   譜友愛成長路

    良好的人際交流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能夠幫助我們面對更困難的挑戰和獲得心靈上的支持,成就幸福快樂的人生。到底我們是在甚麼時候學會跟別人互助與合作,又是從哪裡學習到相關的技巧?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鄧月娛(高級特殊幼兒教育導師 領思兒童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學習互助精神

    學會互助合作,對孩子日常生活、學習和社交都非常重要!人與人的相處,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上,然而4歲的孩子剛脫離自我中心的時期,仍然未知道自己跟別人的想法不一定都相同,不能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意願。孩子不願意合作或分享的話,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他在團體中被其他孩子忽視或拒絕,在校園中顯得不合群、被孤立,甚至產生社會適應的問題。

    4-6歲遊戲的發展特徵

    4歲的孩子踏入了「聯合遊戲期」,孩子在這時已越過「平行遊戲」,自顧自玩耍的階段,開始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互相命令、指揮、模仿等,不過還沒有一定的規則或合作關係,只是一些簡單的互動行為,比如是堆沙、疊積木這類遊戲。而孩子在稍後進入「合作遊戲期」後,他們的遊戲開始變得有目的,有一定的主題、有工作分配、不同角色安排及建立遊戲規則等等,比如是一些球類遊戲,都需要互相分工合作。

    學會互相合作

    增加孩子之間的互動機會

    幼兒「自我中心」的行為應該要怎樣改善?不論是分享或合作,孩子必需在社會情境中練習,與其他孩子作出更多的互動。當互動多了,孩子就會發現與其他小孩相處的樂趣,而且通過合作,能夠有更好、更順利的結果,有助他們產生更多利他的行為。所以家長應把握孩子與同齡幼兒互動機會,學習如何分享和合作,準備踏入團體生活。

     鼓勵孩子作出合作的行為

    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中與孩子多作互動,請孩子一起幫忙做事,比如是一起幫忙收拾玩具,或者拼圖片、積木,當孩子完成後,應該鼓勵孩子:「一起完成工作,真開心」、「謝謝你幫助我」、「一起工作能更快完成啊!」,為孩子帶來成功感,強調分享和合作的行為調動正面情緒,孩子亦會更願意合作。

    讓孩子模仿學習互助精神

    爸爸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規畫示範給孩子看如何互助合作,例如在家庭中的分工,如何作出合作。做家務時,爸爸負責收衣服,媽媽負責摺衣服,孩子負責放好,一起完成家務。如果孩子主動提出幫忙時,記得接受並答謝他的好意,並即時給予正面的回饋,孩子會因被鼓勵而多作助人的行為。

    從繪本中學習友愛精神

    比起空說,有可愛圖畫和色彩繽紛的繪本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透過故事人物的具體行為,加上由可愛的動物或小孩作主人翁,更容易讓孩子投入,容易引起共鳴。透過故事傳遞分享合作是一種好行為,可以避免給予訓誡、說教的感覺。.

    遇上這樣的情況,要如何處理……

    未徵求別人同意,就拿走別人的東西

    孩子沒有經過詢問就隨便拿走別人的筆或玩具這些事情時有發生,這時孩子已產生了「物權」的概念,對甚麼是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非常在意,但卻沒有養成拿取別人的東西要先徵求別人同意的習慣。所以家長平日要跟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告訴孩子家裡的物品要在得到大人許可的情況之下才能拿,到了幼稚園和其他環境時,孩子自然也就會先跟人說好才拿走別人的物品。

    家中沒有兄弟姐妹,孩子少有互動的機會

    可以利用到公共場所遊玩的時候,引導孩子學習與別的小孩相處。在公園等場所比較容易遇到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可以藉機引導孩子與別的孩子互動,孩子在遊玩時,一方面可以跟孩子說明遊樂設施的正確用途,同時引導孩子與別的孩子合作,或是共同探索如何遊玩,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