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幼兒安全 飲食陷阱你要知

幼兒食物中毒個案在香港並不常見,但誤服異物或藥物導致身體不適需送往急症室診治的個案卻是屢見不鮮;過往曾有媽媽為女兒準備營養豐富的魚肉粥,卻發生了魚骨鯁在氣門的個案,結果需要動手術才能把魚骨取出。由此可見,幼兒的飲食安全確實存在隱憂,家長稍不留神意外便會發生!家長應為子女的飲食作好把關,提防飲食陷阱。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 劉鳳珊(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項目經理)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接觸的食物種類會陸續增多,為小朋友提供更多美食前,爸媽應多面方關注孩子的飲食安全。

認識營養標籤

市面上預先包裝好的食品都附有營養標籤,當中表列的包括熱量(能量)和脂肪含量;以及鈉(鹽)、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家長購買前可參考標籤上的營養成分,為子女揀選低糖、低鹽、低熱量的食物,譬如健康零食、飲品或穀類早餐。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包裝食品一般含有防腐劑、色素、味精等食物添加劑,幼兒一旦過度攝取這類化學物質,有可能引發過度活躍症狀,影響集中力。部分幼兒更會對某種食物添加劑產生過敏反應,建議加工食品還是少吃為妙。

細心準備食材

幼兒的咀嚼及吞嚥能力未成熟,可能會誤吞尖細魚骨,導致鯁喉意外。家長為孩子準備含有骨頭的食物時,可以細心挑出骨頭,並提醒孩子小心進食。假如家長過分擔心,可以選擇比較少骨的魚類,如三文魚柳、鱈魚等烹調。不少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都含有細小的果核,父母可教導孩子進食時把果核吐出,免得誤吞造成食道不適。

加強食物衛生

幼兒正值發育階段,多進食蔬菜、水果、奶類、豆類、肉類和雞蛋等天然食物,有助吸收豐富的成長因子。可是,天然食物的保質期限較短,購買後宜盡快食用,而家長可從清洗、烹調及貯存三個步驟加強食物衛生:

  1. 清洗

蔬菜、水果、豆類的表面易留有殘留農藥,在烹煮前應徹底清洗。建議用流水沖洗去除水溶性農藥,比起浸泡更有效用,亦可大幅度保留食物當中的營養。進食水果前,家長用清水沖洗水果表皮加以削皮才讓子女食用,盡量減少攝入化學物質。

  1. 烹調

幼兒的腸胃正在發育階段,應盡量避免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鮮、雞蛋和家禽類食物,因有可能受到沙門氏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若小孩進食受污染的食物,輕則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病徵;嚴重更引致敗血病。為孩子奉上餐點前,家長要確保食物徹底煮熟啊!

  1. 貯存

食物變質速度除了取決時間外,亦受貯存環境所影響。以鮮奶為例,雖然經高溫消毒殺菌,但保質期一般較短,購買後應盡快飲用,並需貯存於低溫環境。葉菜類的蔬菜同樣也是快速腐壞的食物,細菌會因濕氣而加快滋生使葉菜容易腐爛,購買後即日食用為佳,不然可置於室溫下存放最多2至3天後盡快食用。

培養衛生習慣

洗手是公民教育時常提及的個人衛生習慣,很多孩子從小便建立相關概念。在進食前,家長要提醒孩子進餐前先清潔雙手,避免病從口入。家長可從原由、過程、結果多方面為孩子講解,教導他們正確的潔手步驟,告知他們經常洗手與不愛洗手的後果,從而培養孩子吃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另外,進餐時難以避免意外把食物掉到桌上,有父母會本著不願浪費的心態,不以為意地拾起桌上的食物再次放入口中進食,造成孩子「有樣學樣」。其實不論在家中還是在外用膳,上述做法都是有欠衛生的壞習慣,雖然食物掉到桌上很可惜,但是再次放入口中,卻可能會把桌面上不潔的細菌一併吞進肚內,引致染上腸胃疾病,結果得不償失。家長應以身作則,才能有效為孩子培養正確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