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哥哥/姐姐不分餅乾給我吃!」相信家長不時在家中會聽到以上的爭吵對白,孩子想把所有東西都據為己有,不願意跟別人分享。在引導孩子學習「分享」的過程中,家長需理解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再循序漸進地教導他們分享的原因和心態,不能操之過急,這樣孩子便會逐漸懂得分享的好處,樂意與別人分享。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劉鳳珊 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項目經理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5-6歲)《父母手冊》
不願意分享的原因
與兄弟姐妹或朋友競爭
家裡有兄弟姐妹時,孩子時常會想爭到物品的擁有權或優先使用權。除了與孩子的好奇心有關外,亦想藉此吸引大人的注意和關心,希望證明到在大人心目中的地位。
給予等同於放棄
4歲的孩子的「物權」觀念正在萌芽,會認為「這是我的東西」,所以會拒絕分給別人或借給別人用。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因為把「給予」和「放棄」畫上等號,以為分享的東西不會再回來。大部分孩子1歲半就了解「擁有」,當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或緊握自己的東西,就是在建立自主權,是確立界限及保障自己權利的正常表現。
怎麼做才能令孩子主動分享呢?
-
與孩子討論分享
多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中途可以與孩子說說「分享」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的好處和意義,讓孩子能夠去思考及感受,例如:「如果你一次玩很多玩具,但是別人沒有玩具可以玩了,該怎麼辦呢?」、「可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嗎?」、「一起玩比較好玩。」等。另外,家長必須肯定孩子的玩具「擁有權」,這樣學習分享會比較容易達成。謹記在過程中,不論孩子是否願意分享,都要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勉強,否則易有反效果。
-
循序漸進
有些孩子始終不肯與別人分享物件,此時家長或對方都不應立即觸摸或搶奪孩子的物品,宜先與他交談,例如說說那件玩具很有趣,再提出可不可以觸碰的請求,逐步讓他練習別人也可以接觸屬於自己的物件。如孩子讓對方觸摸他的物件,家長可以稱讚他,並承諾不會拿走物件。在約孩子的朋友來家裡玩前,可先與孩子商量,請他選幾件玩具來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樣可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玩具都要拿出來,他有權決定分享哪些玩具,讓他放心,逐步學習分享的行為。
買玩具時強調共享
如家中有多於一個孩子,家長可在買玩具前,強調這不是只買給其中一人,而是他們共同擁有,讓他們學會分享以及避免搶玩具的情況出現。假如孩子在玩玩具時,有另一個小朋友想加入,孩子願意分享一起玩時,家長可以稱讚他做得好,讓他們感覺到願意分享是一件好事,並更樂於去分享。
父母的耐心帶領
孩子學會分享的發展歷程,是從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擁有之後,再從自己所擁有的,跟別人分享,是一個從「己」推展到「他人」、推己及人的過程。因此家長要多營造能夠學習分享的機會,讓孩子能慢慢理解,並逐步養成不貪心及喜愛分享的好習慣。當孩子怎樣都不願意將東西與其他人分享時,切勿勉強,否則孩子會更加覺得沒有安全感,對東西的佔有欲會因而變得更強,更不想與人分享,但家長亦不要放任不管,需要有耐心的循序教導,否則無形中成為孩子貪心的助力。
大方付出彼此感到快樂
「分享」對孩子來說是一項複雜的社交行為,然而透過分享的過程,孩子可以學習到大方付出,能讓彼此都感到快樂,亦能讓孩子得到跟別人一起玩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