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反覆發作? 中醫分析嬰幼兒泄瀉問題

嬰幼兒腹瀉是家長們很常見、也很頭痛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從中醫角度,談談小兒泄瀉的常見成因,以及一些外治與日常預防護理的方法。

撰文︰曾芷楹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針灸學)、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整理︰編輯部

 

「泄瀉」與「脾胃薄弱」相關

孩子大便次數明顯增多,質地稀薄甚至如水樣,不僅讓父母心疼,更可能因為水分與養分流失,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典籍中早有記載,將其稱為「泄瀉」,認為與小兒「脾胃薄弱」的特點密切相關。

 

 

為什麼嬰幼兒容易腹瀉?

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之本」,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氣血。但嬰幼兒臟腑嬌嫩,正如醫家所說「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一旦脾胃功能失調,就容易出現腹瀉。

 

常見原因如下:

1.感受外邪:小兒抵抗力弱,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等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夏秋季節,天氣炎熱潮濕,濕熱之邪最易侵犯脾胃,導致急性腹瀉。

2.飲食不當:如果餵養不當,過量進食,或食物偏生冷、不易消化,會損傷脾胃,引起食積,繼而導致酸臭稀爛的大便。

3.脾胃虛弱:有些孩子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之後,脾胃功能本就偏弱,稍有飲食不當就會出現反覆稀便。這類孩子常伴隨面色萎黃、倦怠乏力。

4.脾腎陽虛:久瀉不止會進一步損傷陽氣,若脾腎陽氣不足,孩子往往出現完谷不化、畏寒肢冷,甚至脫肛等表現。

 

 

中醫外治法:簡便又安全

除了內服藥物,中醫還有許多外治方法,對小兒泄瀉尤其適合。這些方法不經口服,操作簡便,家長們可在醫師指導下學習應用:

1.敷臍法:用吳茱萸、丁香、胡椒等藥材研末,加陳醋或植物油調成糊狀,敷在孩子的肚臍上,每日更換,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之效。

2.推拿按摩:透過推揉腹部,或運用「運脾土」「揉龜尾」等兒科常用手法,可以調和脾胃,促進腸胃蠕動。若是熱性腹瀉,還可配合推「天河水」以清熱。推拿溫和,孩子一般容易接受。

這些方法雖屬外治,但仍需辨證論治,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使用。

 

日常預防與護理

腹瀉雖常見,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有效預防與減輕:

1.飲食衛生:食物一定要新鮮、乾淨,避免變質或過於油膩的食品。夏季更要注意餐具與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2.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添加輔助食品時應循序漸進,不宜一次嘗試多種新食材。孩子食慾不振時,切勿強迫進食。

3.避免受寒受濕:日常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天氣變化時,應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

4.護理細節:患兒腹瀉時,要保持臀部清潔乾燥,每次大便後以溫水清洗並輕拍乾燥,可預防「紅臀」。同時,家長應觀察大便性狀與次數,若出現持續高熱、頻繁水瀉、明顯脫水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小兒泄瀉雖常見,但不容小覷。透過中醫外治法如敷臍、推拿等,可安全輔助治療。同時,良好的餵養方式與生活調護,也是預防反覆腹瀉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