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面黃眼黃是病?辨別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

    不少產後媽媽發現初生嬰兒數天後皮膚及眼白開始發黃,很有可能出現黃疸。由於初生嬰兒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未能及時將紅血球分解,以致血液中膽紅素積存於體內。膽紅素呈現橙黃色,膽紅素上升令皮膚及眼白發黃,醫生會視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的情況決定嬰兒是否需要「照燈」治療。一般情況下,隨著肝功能日漸發育成熟,黃疸會在2周內消退,這屬「生理性黃疸」,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若嬰兒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三週後仍不消退,或膚色越來越黃,食慾不振,嘔吐,發燒,黃疸消退後復見等異常情況,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立即求醫。

    撰文 / 李佩羲註冊中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香港大學中醫針灸學碩士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整理 / 編輯部

    在中醫角度,黃疸屬於「胎黃」範疇,多與濕熱、寒濕、氣滯血瘀有關。濕熱、寒濕、氣滯血瘀等會阻礙肝的疏泄功能,令膽汁外溢而發黃。胎黃可細分分為「陰黃」與「陽黃」。凡黃疸顏色鮮明,嬰兒煩躁,多哭鬧,口渴,舌紅苔黃膩為「陽黃」;黃疸顏色暗淡,久久不退,疲倦,四肢體溫偏涼,腹脹食少,大便溏,舌淡苔薄為「陰黃」。

    證型

    濕熱型:面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哭聲響亮,不思欲食,口渴唇乾,大便秘結,小便黃,色紅苔黃膩。濕熱型屬陽黃,治療多用清熱利濕藥物如茵陳、車前子、黃芩等。

    寒濕型:面目皮膚發熱,色澤晦暗,精神不振,不思欲食,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寒濕型屬於陰黃。寒濕型屬於陰黃,治法用溫中化濕,常用藥有茵陳、乾薑、黨參、薏苡仁等。

    氣滯血瘀型:面目發黃,色澤逐漸加深,右脅下能摸及腫塊質硬,肚腹脹滿,青筋顯露,或見瘀斑,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苔黃。此型患者需化瘀消積,常用如桃仁,鬱金,赤芍,柴胡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藥物。

    預防及調護

    懷孕期間準媽媽應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及濕熱之品,忌煙酒。嬰兒出生後注意保暖,清潔衛生,避免皮膚受損感染。同時應密切觀察皮膚顏色變化,精神狀態,食慾,有無警惕不安,抽搐等。謹記如胎黃嬰兒出現全身症候,需盡快求醫,因黃疸指數異常急升可令腦部受損,導致痙攣、智力受損、甚至能構成生命威脅。

    以上方藥僅供參考,因應個人體質情況不同,服用任何中藥前宜先咨詢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