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乖乖吃飯 從家庭餐桌養出情緒性進食

    飲食問題經常都會與情緒掛鉤,都市生活壓力迫人,即使是小朋友也需要面對成長中各方面的挑戰,而這些問題很多時都會反映在飲食習慣上。家庭餐桌是孩子與食物建立關係的起點,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好好吃飯?

    撰文/編輯部

    無意識的飲食習慣

    大家回想一下自己每天吃東西的習慣,是輕鬆享受,還是每次都是匆匆完食?總是餓了才吃,還是無時無刻都不斷將食物、飲料往嘴裡送?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Jean Kristeller在《正念飲食》中提到,我們每天平均會做200-300個與食物有關的決定,但我們只對其中一小部分有意識。她指出,這種無意識的反應,會讓人減少自制能力,亦會提升焦慮、憂鬱、飲食障礙及成癮行為等。而飲食習慣的養成,便要追溯到早年的家庭餐桌上開始。

    家庭餐桌常見的「非回應式餵食」

    孩子多數都難以乖乖地坐在餐桌前吃飯,父母便會經常要孩子「快點吃」、「不准浪費」等,一聲令下便能讓孩子聽話吃飯,但美國休士頓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Leslie A. Frankel就指出,這樣會影響孩子與食物的關係。無論是強制孩子吃完盤中食物,或是以食物作為獎勵,都是「非回應式餵食」,剝奪了孩子內在調節需要攝取多少食物的能力。爸爸媽媽可能用命令或交換條件等方式要求孩子吃青菜、吃光盤裏的食物,但如此一來孩子便會對進食這個生理需求不敏感,更容易養成情緒性的進食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或者一有壓力就不吃東西、胃口不佳。

    如何引導孩子好好吃飯?

    當然,要孩子乖乖吃飯不是一伴容易的事,很多時候家長難免需要運用各種策略讓孩子配合,才能讓他們攝取足夠的食物和營養。遇到孩子吃飯慢吞吞、挑食缺乏均衡營養時,家長可以如何引導孩子乖乖吃飯?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分享了一些方法:

    1. 家長先放輕鬆

    家長做好了一桌子的餸菜,但孩子吃飯不認真,吃不完,父母便會開始焦慮。每人天生都有能力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吃飽,而每個人的食量或多或少都有些差異。家長可以先觀察孩子一段時間,有時孩子抗拒再進食可能真的是飽了。

    1. 一起用餐,享受食物

    家長可以定下一些餐桌小規矩,例如不能拿着手機、玩具等,讓一家人一起專注眼前的食物,像是品嘗食物的酸甜苦辣,討論什麼食物適合沾什麼醬,談談食物的營養、感謝食物與農夫,讓用餐時光變成一件更豐富、有意思的事。而且,孩子看着家長細嚼慢嚥,均衡地吃各種蔬菜、水果,他們也會潛移默化,吃得更營養、更多樣化。

    1. 記錄孩子的飲食

    家長可以記錄孩子每天幾點吃了什麼,以了解孩子的食量和需求,再根據這些記錄調整備餐。黃琡惠醫師指,曾有一個4歲男童早餐吃得慢,令上學經常遲到,當她開始記錄孩子一天的進食情況後,發現幼兒園上、下午都會提供點心,所以醫師便建議媽媽不需要求孩子吃一個完整的早餐,轉為喝牛奶也可以。這樣可以尊重孩子內在的飢餓感需求,又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輕鬆的用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