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當前,小朋友總會忍不住直接用手來拿取食物,但事前有否清潔雙手呢?一雙手既可以用來玩玩具,也可以把細菌帶進身體內,引致生病。假如不希望小朋友化身「細菌小子」,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引導小朋友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做個健康衛生的好孩子!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博士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幼幼版(2-3歲)《父母手冊》
洗手預防病毒入侵
無論是待在家中或是出外遊玩,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物。這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東摸西摸,雙手容易佈滿細菌。如果小朋友沒有洗手便揉搓眼晴、觸摸口鼻,或是直接拿東西吃,就更容易病從口入,甚至傳播病菌。因此,在吃飯前、如廁後、接觸了骯髒東西和外出回家後都需要洗手,這樣能夠大大減低病毒入侵身體,有效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疾病。
灌輸正確觀念
洗手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單對孩子的健康有益,也對人際關係有重要的影響。爸爸媽媽在幼兒衛生習慣方面佔有很大的影響力,要是沒有灌輸孩子正確的清潔習慣,或是過往一直以來都幫孩子清潔雙手,會養成他們被動的角色,孩子便沒有意識要主動洗手。因此爸爸媽媽應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洗手,讓孩子慢慢養成洗手的好習慣。
讓孩子主動洗手4大妙法
- 培養習慣
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前往洗手間熟悉環境,再告訴孩子為甚麼要洗手,了解雙手有很多看不見的細菌,要是不清洗的話,會很容易生病。洗手是最有效去除細菌的方法,家長應教導子女使用梘液正確地清潔雙手,特別是細菌易藏於指甲縫內,所以要徹底揉搓手掌、手背、手指罅和手腕最少20秒才沖水,然後再用毛巾抹乾雙手。另外,家長亦可以讓孩子選擇喜愛的卡通款式洗手液和毛巾,增加小朋友洗手的樂趣。
- 外出準備
有時在街上不能隨時隨地用梘液洗手,爸爸媽媽可以攜帶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紙巾以備不時之需,讓孩子經常保持雙手清潔。但家長千萬不要過分依賴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紙巾,因過度使用會令皮膚流失水分,引致皮膚敏感之外,也會令小朋友產生不用洗手的錯誤觀念。
- 以繪本和兒歌引起興趣
爸爸媽媽可以陪同小朋友一同閱讀有關清潔雙手的繪本,透過有趣的故事引起孩子注意,也可以一起唱清潔雙手的歌曲。在過程中,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假如去洗手間後沒有洗手,會怎樣呢?」,強化孩子洗手的概念。家長更可創作一些洗手的口訣,如「洗洗手,整潔人人愛」,讓孩子更深刻明白清潔雙手的好處。
- 以身作則
這階段的孩子愛模仿爸媽的行為,因此爸媽也需要時刻保持雙手清潔,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作為孩子的榜樣。例如:爸媽回家後前往洗手間洗手時,可以大聲說︰「我剛剛外出,回到家要馬上洗手。」,令小朋友明白洗手是指定動作。當知道孩子懂得自動自覺洗手後,可以多稱讚孩子,讓他明白自己在做一個正確的行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洗手是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家長可以擔任引領的角色,讓小朋友了解洗手的正確方式,特別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外出回家後都會自動自覺地洗手,將洗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