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定型限制發展 打破框架創造無限可能性

    不同的性別原本就沒有特定的定義和印象,但是我們由一出生被人對待的方式,往往就世襲了人們對於兩個性別的枷鎖。男生就是要勇敢,不可以哭;女生就是要溫柔,斯文一些。在這些傳統包袱下,孩子的成長發展都只會受到定型。

    撰文/編輯部

    2歲已經開始受到性別定型影響

    性別定型早就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知道寶寶性別的一刻開始。我們便會不其然地用不同態度對待女兒和兒子,分配玩具。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學習能力很高,孩子大約在2歲開始知道自己屬於那個「性別群組」時,他們便會對性別定型的標籤更敏感,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例如,當我們將公仔和玩具車分別給女孩和男孩玩,而不給另外一個性別的孩子,他們便會將自己和這些興趣聯繫。玩耍是孩子發展技能和興趣的重要途徑,「煮飯仔」、公仔等都會培養關愛和照顧他人的技能;而玩具車、模型則是訓練邏輯和冒險精神。她解釋也許從嬰兒時期,男孩也會喜歡玩公仔,女孩也會喜歡玩玩具車,但是父母拒絕了讓孩子玩不屬於他們性別定型的玩具,令他們減少了發展該技能的機會。

    性別定型影響孩子日後發展路向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向美國小學生調查兒童對不同性別定型對STEM學科的印象,多於一半的學生都認為女生對工程的興趣低於男生,而告知女同學男生對STEM學科更有興趣時,只有小部分女生會繼續選擇有關STEM學科活動;告知女同學男生和女生對STEM學科有相同程度的興趣時,則有多於一半女生會繼續選擇有關STEM學科活動。實驗證明了小學生已對性別定型有一定觀念,更會影響他們對事物的歸屬感,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發展方向。甚至有專家研究出因刻板印象更會影響我們的表現,如在數理測試前向女生提醒「女生數理比較差」的觀念,這會影響她們在數理測試上的表現。

    性別教育,家長可以做甚麼?

    這些性別定型都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壓力和限制,父母可以從生活上讓孩子脫離這些框架。首先在玩具方面,父母不需強迫孩子只可以玩某些類別的玩具,應該讓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男生也可以玩「煮飯仔」,女生也可以玩模型。此外,家長也可以以身作則,打造無性別環境,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框架。爸爸也可以是照顧孩子,負責打掃和煮飯的角色,讓孩子知道爸爸不單是負責在外工作養家,媽媽也可以不只是一個照顧者,做家務是每位家庭成員的責任。

    但是父母並不可以完全幫孩子拒絕社會上所有有關性別定型的觀念,當孩子有對性別有刻板印象的觀念時,如孩子認為男生喜歡粉紅色很奇怪,女生玩球類運動都較弱等想法,父母可以解釋孩子性別都應該平等,某些例子不代表整個性別的人,父母也應該避免向孩子灌輸這些有關性別定型的觀念,接納孩子的行為和興趣,教育孩子正確價值觀,不限制他們發展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