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模仿的寶寶最可愛! 模仿背後有學問

孩子從小就懂得甚至喜愛模仿,而模仿亦是成長中的必備技能。剛開始,孩子透過模仿來認識和融入世界,而這些模仿動作得來的價值觀及行為,對孩子將來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撰文/編輯部

專家審校/劉沛淇(課程創建及心理學導師)

模仿的動機

  • 對世界的好奇心

模仿是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好奇心驅使下,孩子非常渴望探索這個世界。2歲以上的孩子會為了學習融入社會,而模仿開門、煮飯或使用工具等行為;又會因為想了解大人的世界,模仿身邊成年人,特別是主要照顧者的舉動;這些模仿行為會在「煮飯仔」等角色扮演遊戲中反映出來。

  • 對他人及世界的掌握

雖然孩子喜歡模仿,但亦有「選擇性模仿」的傾向,例如見到有些人做了一些行為能引人發笑、給予稱讚或其他正面的反應及注意力,孩子也會偏向模仿那些行為。透過重覆模仿,孩子更能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情緒反應,或對世界所有的主導權。

  • 對權威人士的憧憬

孩子喜歡模仿父母、老師、甚至電視上的英雄或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在孩子的眼中,他們是被受尊敬、愛慕和憧憬的模範。當孩子做出與這些權威人士們相似的行為後,他們也會感到被肯定及被認同。

模仿的作用

  • 認識情緒及確立社交行為

孩子會先模仿打招呼、擁抱等表達情緒或社交行為。透過經歷不同表達情感的處境,孩子會觀察及模仿在甚麼場合中應作怎樣的情緒表現。例如:當孩子看見爸媽爭吵時扔手上的物件,日後孩子也可能會模仿來表達情緒。

  • 性別認知

孩子透過模仿,了解社會對不同性別及其相關角色的認知。藉著模仿爸媽的日常舉動,孩子慢慢掌握身邊的人及社會上,對不同性別在行為及角色上的期望,並根據旁人的反應或賞罰而自我調整,如男生玩洋娃娃不受好評,孩子便會認定男生不該玩娃娃,繼而選擇另外的玩具。

家長的角色

  • 保持正面及開放的態度

模仿絕非壞事,且對孩子學習和身心成長非常重要。家長不妨持開放態度,讓孩子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事物。2歲以上的孩子偏向把日常的所見所聞存在腦海內,即使沒有立刻表現出來,將來也有機會把記憶中的行為模仿表現出來。所以各種學習的刺激及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 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孩子的成長,漸漸能以雛成的價值觀選擇模仿的行為。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外,還能引導孩子模仿合適的行為,例如:讚賞孩子或他人的好行為,使孩子願意選擇模仿好的行為。面對孩子的不當模仿,如模仿電視上的罪犯,家長可清楚告訴他們那些行為不當的原因及會引發的後果,協助孩子明辨是非,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 教導情緒理解

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不單是智力、能力等學習,還包含了情感的培養。孩子能透過模仿學會不同的情緒及表達方式,但是出於本能的模仿,並不代表孩子能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目的。故此,爸媽可盡量向孩子說明情緒來源、為甚麼有那種表達方式,並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

  • 發掘興趣

假如爸媽因孩子的模仿而發現了他的興趣,除了尊重,家長亦可加以發揮,例如孩子偏向音樂方面的模仿,家長不妨多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鼓勵他多方面的發展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