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公物人人有責 培養小孩子公德心

隨著孩子開始上學讀書,他們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社交群體,公德心就變成一個更重要的事項了。不難發現,有些公共地方雖然有專人負責清潔,但總是很快變得十分髒亂,這是愛護公物的意識薄弱導致的後果!是時候培養孩子的公德心,讓孩子學會愛護公物!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公德心是指甚麼呢?

「公德心」是指會顧及公眾利益的態度和同理心,當中包括愛護公物、愛護花草樹木、不隨地亂拋垃圾、不胡亂塗鴉、會遵守秩序等行為。

愛護公物是培養公德心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公德心的概念比較含糊,但是愛護公物是一種可實踐的具體行為,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自律和尊重別人的重要性,持之以恆成為一個有公德心的人。

孩子應愛惜甚麼「公物」?

「公物」即所有與他人共用的物品,孩子常接觸到的公物,例如:

  • 家裡的牆壁、傢俬
  • 公共廁所
  • 學校的桌椅
  • 圖書館的書籍
  • 公園的花草等

如公物損壞的自省三問題:

  • 物件能回復原狀嗎?
  • 這樣做有沒有造成別人的困擾呢?
  • 清潔/整理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嗎?

培養孩子公德心

  1.  建立孩子的物權觀念

要孩子學會愛惜物品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愛護不屬於自己的公物就更加困難。為了讓孩子學會惜物,便需要增強他們的物權觀念。首先,爸爸媽媽自己先要尊重孩子的物品,千萬不要胡亂把他的物品拿取、丟棄或送給人;如要取用孩子的物品,必先得到孩子的同意,並應有借有還。透過家長借用物品的經驗,讓孩子體會受尊重的感覺,漸漸學習到使用不是自己的物品時應有的禮貌。

  1. 家庭教育不可少

作為父母,都會想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因此在家或會以較為寬鬆的態度對待孩子,可是不能認為孩子還小,就不嚴格執行涉及原則性的行為,所以必須靠家長持續堅定地執行,才能建立孩子愛護公物的習慣,比如想教導孩子在外不能胡亂塗鴉,在家裡就不能讓他隨便東塗西抹。只有家裡和在外的準則一致,孩子才能明確的跟隨呢!表現出的每一步就會比較謹慎,體會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孩子便會掌握到負責的重要性。

  1. 從父母行為中學習

爸爸媽媽可能會嘗試和4-6歲的「小大人」講道理,費盡唇舌教導孩子為甚麼要愛護公物,不過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家長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要言行一致,孩子才能學習、模仿家長愛護公物的好習慣,千萬別因一時方便,便做出沒有公德心的行為。

  1. 對愛惜公物的行為表示欣賞

每當孩子表現出有愛護公物的行為時,例如是在外吃完東西自行收拾並扔掉包裝等,爸媽都應稱讚孩子的好行為呢!如果爸媽在孩子做錯後馬上責罵,但做得好時就沒有表現出稱讚和欣賞的態度,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認為就算如何努力愛護公物都沒用,因為爸媽根本不重視!相反,被稱讚的孩子或會因為感到驕傲、高興,更樂於去實踐正確的行為呢!

可以這樣做……

賞罰分明

讓孩子明白不愛護公物是「有後果」的!雖然未必有心「破壞」,不過孩子調皮時也要小懲一下,可以要求孩子自己修補、清潔該樣物品,或者禁止他接觸那件物品一段時間,讓他清楚了解家長的要求;相反地,當孩子明白到要怎樣做,也要好好稱讚,讓孩子獲得正面回饋。

把握每個機會教育

爸媽應該把握每個生活上的時機,讓孩子從中建立公德心。比如說圖畫館借書時看到書本有塗鴉,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問孩子:「你喜歡繪本被畫花了嗎?」、「為甚麼?」、「我們看書時想畫畫要怎樣做呢?」藉由一連串問答中,引導孩子從中去學習如何愛護公物,培養出正確的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