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到家庭以外的小團體,小孩子開始上遊戲小組,認識了不少年紀相近的玩伴,不過有些孩子總是一個人玩耍,而且漸漸變得不愛參與這些活動。面對這樣的情況,爸媽不禁擔憂:我的孩子是不是被排擠呢?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博士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幼幼版(2-3歲)《父母手冊》

Dos
-
了解孩子單獨玩耍的原因
家長應先弄清楚事情的源頭:到底是因為孩子間發生了衝突,孩子性格使然,還是環境氣氛出現了問題?要知道,有時並不是故意不跟某個孩子玩,而是這階段的孩子仍處於單獨性和平衡遊戲階段,孩子可能會獨自玩,與其他孩子玩不同的玩具,不然就與鄰近的孩子玩類似的遊戲,彼此間只有較少的互動和合作,所以未學會怎樣與對方相處。家長記得要留意一下孩子遇到的是甚麼狀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讓孩子學習同理心
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被排擠,但這並不代表孩子應該加入排擠人的一方來保護自己,如果爸媽看到自己的孩子開始出現排擠別人等不良的行為,應該馬上指正,趁機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吧!遇上被排擠時,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引導孩子換角度思考,正正因為他們了解被傷害的感覺,更能避免之後有樣學樣,做出排擠別人等讓人不舒服的事。
Don’ts
-
過度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
家長是否應即時介入制止這種「冷暴力」?事實上,即使家長責備別的小孩、找老師解決、轉遊戲小組等等,都是以父母的權威來平息孩子間的爭端,無助於解決問題,孩子也無法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解決人際關係中的摩擦與衝突。人生中在不同場合都可能遇到排擠問題,如果孩子沒有練習的機會,日後也難以獨自處理不同的人際關係啊!
-
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當遇到孩子被排擠,切忌立刻追問孩子細節,要求孩子反省「是不是自己有哪裡做錯而惹別人生氣了」,那只會讓他們感到不安,不知道問題是不是都出在自己身上。在孩子仍然難過的時候,父母除了要安撫孩子外,還應該細心聆聽孩子的說法,盡量給予安全感與舒適感。也必要將子女與受歡迎的小孩做比較,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外向的孩子自然容易成為團體的中心,要是經常提起受歡迎的小孩,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更不願面對社交的場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