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孕期水腫成因 緩解孕期水腫小貼士

懷孕期間,不少孕媽媽都會發現臉部和手腳腫脹了不少。這可能不是因懷孕而導致的肥胖,而是出現水腫問題!本來就因為腹大便便而無法行動自如,下半身變得腫脹後更是舉步為艱。有甚麼方法可以舒緩水腫症狀?少喝水是否就能解決問題?今期就與各位孕媽媽拆解水腫迷思,輕盈度過孕期!

監修/營養師 楊曉澄

孕期水腫大不同

很多懷孕中的婦女都會有水腫問題,而水腫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者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程度不一,究竟有甚麼分別?而孕媽媽又可以從何分辨生理性水腫和病理性水腫?

  • 生理性

懷孕後黃體素荷爾蒙改變,身體的儲水能力增加,而多吸收的水分會分佈於身體各部位,當水分積聚至外觀也能察覺時,就是俗稱為水腫的症狀。孕婦特別容易出現水腫問題,主要是因為子宮持續脹大,壓迫下半身靜脈令血液循環減慢,水分因而聚積。最常出現水腫的地方為小腿、腳踝及腳背,尤其在懷孕後期更加明顯。生理性水腫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均無負面影響,情況亦會於生產後慢慢改善。

  • 病理性

病理性的水腫可能出現在下肢、腳背、臉部、手部甚至全身,如果發現水腫情況與高血壓、蛋白尿、頭痛、視力變差等症狀同時發生,就必須就醫,避免影響胎兒及孕媽媽的健康。如患有先天性功能不全、內分泌失調或心臟、腎臟、肝臟方面的疾病,懷孕時也有機會出現水腫,甚至其他併發症,準備懷孕前最好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生理性 VS病理性,如何分辨?

要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水腫,較明顯的可以觀察水腫出現的部位。生理性的水腫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病理性水腫則好發於身體各個部位。另外,用手按壓皮膚時,若皮膚無法如正常情況般復原,而有塌陷、缺乏彈性、膚色黯淡等症狀,便需要考慮為病理性水腫。在生理性水腫的情況下,皮膚在按壓後則能自行回復彈性。

孕期水腫情況

除了病理性因素,如懷孕前有經前緊張綜合症,在孕期間容易在手部、小腿、腳踝和眼瞼出現水腫。因工作需要經常久坐、久站等,較少時活動身體的孕媽媽,由於下肢血流不順,孕期水腫的情況亦有可能更為明顯。

緩解孕期水腫小貼士

1. 適量運動

出現水腫的原因主要是血液循環不順,特別是經常久坐或久站的孕媽媽,下肢尤其容易水腫。工作中的孕媽媽每工作一段時間可以活動一下筋骨,例如轉動手腳、伸伸懶腰都有助舒緩血液不流通的問題。如身體狀況許可,孕媽媽亦可以做一些輕量運動,包括散步、孕婦瑜伽、伸展運動等。運動身體不但可以減輕關節負擔和保持身體靈活,更重要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有效去除水腫。

2. 充分休息

懷孕期間,對身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休息。只有全身放鬆,身體的各個器官才能好好休息。休息時的姿勢亦相當重要。睡覺前,孕媽媽可以用枕頭墊於小腿下方,上下左右重複擺動雙腳,減輕水腫帶來的不適,幫助血液回流。睡覺時,建議孕媽媽盡量採用左側睡眠姿勢。當肚子愈來愈大時,平躺姿勢會讓子宮壓迫消化系統、下腔靜脈及背部,導致血液不循環。而採用左側睡姿,是由於右側有讓血液回到心臟的下腔靜脈,可避免血流不順引致的水腫和麻痺,自然能夠好好休息。

3. 注意飲食

另一方面,有些孕媽媽誤以為只要少喝水,便能夠避免出現水腫。但是,水腫的主因是由於腹部逐漸隆起,子宮壓迫骨盆造成下肢的血液循環變差,而非吸收過多水分的關係,因此不需要限制飲水量。一般來說,懷孕出現水腫屬正常現象,但是如果有水腫現象合併蛋白尿,就需要留意是否妊娠毒血症的症狀,如有不適,就要立刻求醫。

4. 忌搬重物

孕婦盡量避免提重物,以免增加下肢壓力。懷孕後,子宮變大會壓迫骨盆腔,其所受的壓力已經增加,若再提或搬重物,有機會令腹壓升高,生產後容易有子宮脫垂、漏尿情況。而且,提重物會影響身體平衡,一旦跌倒或撞傷便容易發生意外。 

5. 服飾選擇

在服飾方面,如果孕媽媽已經有水腫症狀,建議選擇穿著舒適、寬鬆的衣物;遇上寒冷天氣時則要注意保暖,但不要穿過緊的衣服,尤其是避免壓迫到腳踝的襪子,以及太緊的襪褲。上班要久站的孕媽媽,選鞋子時也要以舒適、透氣、軟底、防滑的材質為主。另外,穿著幫助血液循環的彈性襪也有助改善問題,但要注意品質,建議可先查詢醫護人員的意見,或到專業醫療用品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