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明詩」這個名字,可謂是「人生勝利組」的全新詮釋。從一個懵懂小孩子到「10優港姐」,香港小姐冠軍到最近新婚,嫁到有型飛機師,麥明詩表示多得背後就有一位稱職的媽媽。現職資深職業治療師(兒科)的麥何小娟在《我的女兒麥明詩──一張白紙到10優的培育經歷》中分享後天也能培養出資優孩子的心得。
撰文/編輯部
「贏在起跑線」可說是如今不少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態,不惜大灑金錢讓子女上各種各樣的補層班、興趣班及資優班,卻往往忽略了子女在專注力、創意、邏輯及分析方面等基本能力的發展。
(圖片來源:麥明詩 Louisa Mak Facebook)
綜合能力更重要
麥明詩媽媽從不主張死讀書,她認為一個人是否聰明要看「綜合能力」,包括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創造力、抗逆力、自信心等根基。尤其小孩在0-12歲的腦部是可塑造性的時期,所以最重要是後天培養。
在香港長大的孩子,除了忙上課做功課之餘,每天放學之後,甚至周末,還要去密密麻麻的補習班,以至學琴、外語、數學、畫畫或游水等琴棋書畫的興趣班,眼界和知識的確是擴闊了,但培養興趣則未必,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又令孩子更累。
(圖片來源:麥明詩 Louisa Mak Facebook)
啟發孩子自學
培養思維能力、上進心及情緒控制是教育重點,興趣班只是輔助,不要讓孩子覺得是被逼着去學,令他們長大後做任何事情都是發自內心。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培養自學、發掘知識的精神。
麥媽媽表示,麥明詩小時候有段時間不喜歡彈琴,媽媽就勸她不要學,無謂浪費錢。但隔了一段時間,她又想重學,就讓她繼續學。麥明詩也回顧着說,媽媽利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她建立才能和獨立性,令她長大後做任何事情都是發自內心。考哪一所大學、科目和做甚麼職業,都是由她自己去決定。
(圖片來源:麥明詩 Louisa Mak Facebook)
不同年齡因材施教
隨着孩子成長,家長要逐漸制衡權力,讓孩子建立自主性,清楚自己的方向。根據不同年齡因材施教,隨着孩子不同的狀態,給予適當的建議,一味鼓勵或控制都不是好事。面對較小的孩子欠缺自信時,不妨多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多嘗試;到孩子慢慢建立好自信,開始面對學業或成長中更多的困難時,家長可以幫助調適心理,讓孩子明白盡力做好便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