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産後汗症問題 中醫調治恢復體力

不少新產媽媽都有產後持續汗多的問題,除了引起衣服經常濕透等外觀上的困擾,長期出汗亦容易令人疲倦乏力。從中醫角度,汗是由津液通過陽氣作用,經過皮膚腠理外泄而形成,因此汗出過多不但損傷津液,亦會耗傷陽氣,不利產婦體魄的恢復。

 

撰文 / 林瑞容 醫師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
整理 / 編輯部

產後出汗不一定是病態

話雖如此,卻不是所有產後汗出都屬病態。產後7至10天汗出較多,尤其在飲食、活動、睡眠時稍為加重,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往後汗出量仍然過多,各位媽媽就應該要正視。一般而言,產後汗症又有分產後自汗及產後盜汗。自汗是指產後白晝時汗多,不能自止,特別在活動後明顯加劇;最主要與生產時耗傷氣血,令固攝、防衛皮膚孔竅的陽氣不足有關。盜汗則是指產後睡眠時汗出持續,醒後又能自止的表現;主要因為生產後陰血不足,導致陰虛內熱,虛熱在夜晚乘機逼汗外泄而引起。

自汗患者伴氣虛

產後自汗的患者經常伴有氣虛的症狀,例如:怕風、自覺說話或活動時不夠氣、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等。要處理氣虛型多汗,最重要是益氣固表。常用中藥包括:北芪、黨參、白朮、防風、浮小麥等等。食療上,患者可以嘗試用北芪15克,浮小麥15克,紅棗5枚, 以水5碗煎成2碗,每天早晨服一碗;此有補氣固表止汗的效果。又或者把浮小麥50克炒黃後,加水1升,煎煮30分鐘後,每日以此代茶飲用;此亦有斂汗之效。

盜汗患者伴陰虛

產後盜汗的患者反而常伴陰虛的證候,例如:手足心熱,寐間發熱,面顴潮紅,頭暈耳鳴,咽乾口燥等等。針對陰虛型汗出,主要是以養陰生津為原則。常用中藥包括:麥冬、山萸肉、五味子、煅牡蠣等等。食療上,患者可以用烏梅8枚,糯稻根15克,紅棗5枚,以水5碗煎成2碗,每天服一碗,有斂陰止汗的功能。又或者取百合30克及五味子5克,以水5碗煎成約2碗時,加入蛋黃1-2隻,攪勻並稍煮片刻,再以適量冰糖調味,每於黃昏或晚間服一碗,亦有助於養陰斂汗安眠。

 

可穴位按摩

如覺得處理食療困難,汗多的媽媽可以選擇穴位按摩,例如取合谷和復溜,每當按至有痠脹感即可。合谷位於兩手手背,食指與拇指之間又稱「虎口」的位置;而復溜則位於足內踝尖向上2寸,跟腱前方的凹陷處;兩穴同用有治療汗出不止的功效。另外,針對氣虛的情況,更可加按足三里、氣海、關元;而陰虛的患者亦可加按太溪、陰郄等處。

從生活調節改善

雖然服用中藥後,一般對止汗有明顯效果;但新產媽媽亦不能忽視生活上的調攝。勤力抹乾汗水,又或者適時更換濕衣,以避免吹風受涼;坐月時又切勿過分添衣,以防汗出過多又或中暑;記得時刻補充水分和鹽分,以防脫水等等,亦是本病不可不知的作息要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