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不夠怎麼辦? 中醫淺談「缺乳」現象

    母乳含有較易吸收的豐富營養,幫助嬰兒的腦部發育和智力發展,且有建立嬰兒免疫系統所需的抗體,減少其出現呼吸道感染、過敏、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近年餵哺母乳漸趨盛行,但隨着產婦高齡化、剖宮產率提升、社會心理因素等影響,部分媽媽正受「缺乳」的困擾。若母乳不夠,該怎麼辦?

    撰文/湯靄晴註冊中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整理/ 編輯部

     

    乳汁分泌有賴肝氣調節

    「缺乳」指產婦於哺乳期内乳汁過少,甚至無乳可下,多見於產後3天至半月內,也可發生在整個哺乳期。中醫理論認為乳汁是由氣血所化生,而乳汁的分泌又有賴肝氣的疏泄與調節,故本病需分清虛實論治:虛則為素體氣血不足,產後耗氣傷血益甚,乳汁生化乏源,見乳汁分泌量少而清稀;實則為產後情志不暢,肝鬱氣滯,乳絡不通,乳汁分泌不暢,見乳房硬脹疼痛,乳汁質稠難排。其治療總則為調理氣血,通絡下乳,常用中藥有漏蘆、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葛根等。

     

    避免進食回乳食物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故素體氣血不足者多見脾胃虛弱,治療及飲食上應注意健脾及均衡營養,忌食生冷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並適當增加蛋白質及維他命的攝取,建議多食黃豆製品、木瓜、河蝦、花生炖豬蹄、鯽魚湯等,同時避免進食回乳之品,如:炒麥芽、山楂、人參、韭菜、青瓜等。另外,產後情志不暢者應注意調節孕產期情緒,聆聽舒緩的音樂,並盡量規律作息,保證睡眠質量,以助疏肝解鬱,使乳汁分泌暢通。

     

    讓嬰兒多吸吮乳頭

    新手媽媽們需注意產後一週是防治「缺乳」的黄金時間。新生兒出生半小時內吸吮反射最強,吸吮刺激可促泌乳素和縮宮素的分泌,增加乳腺管內壓以促進泌乳,故應減少奶粉補給,讓嬰兒多吸吮乳頭。另需自我檢查乳房,乳汁分泌不暢而壅塞乳絡可形成硬塊,早期排空乳房有利於提高乳汁產量,產後2天內尤為顯著,並有助預防乳腺炎。

    針灸按摩有助疏通乳絡

    針灸治療或穴位按摩亦有助疏通乳絡,其中以膻中、乳根、少澤為主穴:膻中穴理氣寬中;乳根穴行局部及陽明經絡氣血;少澤穴為缺乳經驗穴。餵哺前亦可以打圈方式輕柔地從不同方位向乳頭推按,或用暖水袋暖敷乳房,以促進乳絡暢通。但若「缺乳」情況持續1週以上未能改善,或乳房出現紅腫熱痛,應及時求醫治療。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