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妊娠高血壓  「治未病」為新趨勢

    妊娠高血壓是婦產科臨床中常見的病症,指的是孕婦在妊娠期發生血壓異常升高,大多發生於妊娠20週以後。當孕婦在懷孕中後期,上壓持續處於140 mmHg 或以上,下壓維持90 mmHg 或以上,就屬於妊娠高血壓。究竟妊娠高血壓有甚麼病徵?該如何治療?

    整理 / 編輯部

    撰文/李景群醫師(現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任職中醫師)

    可能引發產後出血

    妊娠高血壓患者多伴有噁心、頭痛、上腹部疼痛、視力模糊、蛋白尿、水腫等症狀,發病率約為5%-12%,病情發展可出現抽搐、昏迷,簡稱妊高。其病理的發展與中醫範疇內「子腫、子暈及子癇」相對應。如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則有可能引發產後出血,胎兒發育不全等嚴重併發症,對孕婦自身的健康及胎兒的發育及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危及胎兒生命安全

    患者的血壓較高,會導致子宮與胎盤供血不足,胎兒則不能攝取母體子宮內的氧氣及營養物質,這不僅會限制胎兒的發育,甚至危及胎兒的生命安全。此外,妊高也是圍產兒預後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胎兒生長受損(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是妊高胎兒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胎兒發育造成一定影響

    根據其症狀病徵可分為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妊娠合拼慢性高血壓,慢性高血壓伴發子癇前期四種類型。以往臨床上多採用西藥調節妊高患者的血壓水平,但是部分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在用藥上存在較多的限制,用藥後副作用及不良反應較多,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且對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治未病」為新治療方向

    降壓藥的種類繁多,但針對早期輕度病情的治療卻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沒有充足有效的藥物進行干預。因此,中醫藥治療妊娠高血壓症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於疾病早期進行治療,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危機重症。中醫藥的辨證論治及「治未病」思想為妊娠高血壓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中醫藥的優勢主要體現於副作用少,較高的接納度、可緩減病症、辨證論治,改善患者整體。與西藥相輔相成,透過不同的給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減少炎症反應、保護靶器官、亦能減低西藥的副作用和毒性,從而達到截斷疾病發展、緩解治癒疾病的目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