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兒童濕氣問題 健運脾胃增強體質

    春天氣溫開始回升,逐漸進入長夏季節,春夏季節的降雨量增高,濕氣隨之而來。濕邪最易困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屬土,可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要想減輕孩子濕氣問題,就要由這方面下手。

    撰文/譚伊淳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整理/ 編輯部

    孩子容易濕邪困脾

    小兒的體質特點是形氣未充,臟腑嬌嫩,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而誘發疾病。在春夏時節,如果濕邪困脾,小兒會容易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甚至產生腹瀉等一系列症狀。除了胃腸道症狀外,幼兒亦容易因氣溫的改變而誘發呼吸系統病症。另外,因濕氣較盛,亦較容易誘發濕疹等皮膚病。

    在辨別孩童體質是否屬於濕重時,可參考以下幾種原則:精神較以往疲倦;食欲明顯下降;舌象明顯較胖大,邊有齒痕,而舌苔亦較為厚膩;大便質地較黏、偏爛、不成形,甚至溏瀉。

    在春夏季節的護理上,單單祛除體內濕邪是不足夠的,同時亦要健運脾胃,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疾病,同時增強體質。

    春天應避免酸性食物

    春季的特點是肝旺,而脾胃則相對虛弱。因此在春天的飲食基本原則是「減酸增甘」,要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例如烏梅、酸梅、桑葚等。首先是酸味入肝,如過食會令肝氣過於旺盛,不利於脾胃的運化;第二是酸性收澀,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故不適宜過食酸性食物。相對而言,在春天可多食甘味食物,如山藥、大棗、薏仁、紅蘿蔔、南瓜等,有健脾益氣效果。在平時飲食上亦可適當增添一些甘甜的粥類,《千金月令》提出「正月宜食粥」,因為粥品易於消化吸收,亦能健脾養胃、去濁生清。

    夏天可多食祛濕食物

    香港的夏天濕氣較重,濕易困脾,故在飲食中可適當加入祛濕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等等。2歲以上的孩童在食療方面可選用「四神湯」健脾祛濕,當中包括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茯苓藥性平和,能夠健脾;山藥能益氣養陰,補脾肺腎,且有收澀作用,故可改善脾虛便溏、體倦等症狀;蓮子健脾止瀉,養心安神;芡實亦能健脾補中。四味藥材藥性平和,在祛濕同時亦能健脾,減少濕邪去而復反的機會。

    小兒推拿亦可健脾祛濕

    如果年齡較小的嬰幼兒,則不建議飲用過多的湯水,此時可應用小兒推拿,亦可做到健脾祛濕的效果,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 揉板門:位置在手掌大魚際平面。用拇指端按揉100-200次。
    2. 補脾經:位置在拇指橈側緣,拇指末節的螺旋面。用拇指從指尖開始推向指根,重覆100-200次。
    3. 順運內八卦:位置約在小兒掌心周圍,以內勞宮穴至指根的2/3為半徑作圓。
      用拇指順時針推動,約50次。

    平日亦要注意飲食

    香港的春夏季節多雨多濕,小兒脾常不足,稍有不慎則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平素要注重調養脾胃,飲食上要少食肥膩、寒涼的食物。同時亦要注重「外濕」,室內的濕度盡量保持在45-50%,才能有效地預防疾病。

    上述的中醫治療方法因患者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建議先咨詢註冊中醫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