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生育意欲創新低 面對少子化教育要轉型

    香港出生率再創新低,在2020年首度出現死亡人口多於出生人口的「死亡交叉」,生育率下降至0.87,即每名女性生育少於一個子女。出生率多與少的背後原因為何?對社會又會有什麼影響?

    撰文/編輯部

     

    生育意欲下降

    疫情又加上社會問題,香港人對計劃生育的意欲減少。移民潮底下,更要面對部分年輕人口流失。香港婦聯會也在今年年初訪問了一千多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了解香港人的生育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有69%受訪者表示「不願意生育」,在20-29歲適齡生育的組別中更有一半人表示對生育「沒有動力」。

    港人欠缺生育意願的原因離不開疫情令育兒經濟壓力增加、房屋問題、置業困難、工作忙碌等。雖然特首李家超表示,近年政府已推出措施打造更有利的生育環境,如提高子女免稅額、改善幼兒照顧服務、增設侍產假和延長法定產假至14星期,但亦有人建議政府應着眼於改善青年發展前景,以增加年輕一代生育的信心。

    三文治世代增加 安老資源不足

    出生率下降亦意味着未來勞動人口減少,導致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統計處的資料指出,在2021年每3.5名青壯年撫養1名長者,到2029年便會下降至每2.5名青壯年撫養1名長者,推算到2066年便會每1.4名青壯年撫養1名長者。未來將會有更多青壯年需同時肩負育兒和撫養長者的重擔,而且退休長者人口的增加也會令沒有經濟能力的長者面對社會安老資源不足的問題。

    衝擊教育要改革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當學生人數減少,意味着倒模式教育並不可行,學校須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價值,配合孩子的個人能力,打造個人化教育,才能夠培育多元人才。他更提出,在未來老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而是最適合的答案。現時教育靠考試篩選學生,但簡立峰以企業培訓的角度分析,「第一名」不應只是「唯一」。利用多元教學目標和多元學習方式,培育出多元、有創意的年輕人材。

    開拓技術型新方向

    同樣面對少子化的台灣也在教育和未來產業方面提出新的想法,台灣教育部長潘文忠指少子化現象,加上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未來有不少職業可以以大數據代替人力,即是現有的職位會大大減少,所以比起要求子女只學習學校知識,也可以發掘他們的興趣和技能。創造性行業如藝術、電腦科技等都是暫時無法用人工智慧去代替的職業。家長可以讓孩子有多些機會接觸不同興趣,發展技能,保持對學習的熱誠。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提到,未來可能「風水輪流轉」,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會增加。他解釋,全球化底下,像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型人才並不會缺乏,並且可以從世界各地找到。但是當家中或公司機件故障,就沒有技術型人才能從其他國家前來協助。

    迎向少子化風未來,對於父母和孩子都是一個挑戰。而面對未來各方面的轉型,社會、家長和教育體制也要共同協作、改變,幫助下一代找到自己的幸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