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團體生活播下種子 培養孩子的合群精神

    生活在群體社會裡,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即使是小孩子,每天都需要與各式各樣的人溝通及合作,才可完成大大小小的事情。因此,自小培養合群精神,讓孩子學習在群體與別人合作,對日後在人際關係、社會發展、解決疑難等方面尤關重要。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廖李耀群(Pario教育服務主任/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版(3-4歲)《父母手冊》

    為何要讓孩子建立群體精神?

    不論在學校、課外活動裡,甚至到日後工作場所,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社群團體。因此,讓孩子從小建立合群的態度,樂於與他人相處及合作,對日常生活、學習及社交都很重要啊!4歲的孩子開始脫離自我中心的時期,開始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卻未能了解到別人的想法及意願,若此時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學習尊重他人及互相合作,便可能遭到其他孩子的拒絕,在群體中顯得不合群,對日後適應社會的人事亦有一定影響。

    走進「聯合遊戲期」!

    幼兒在3歲之前都處於「平行遊戲期」,會較為自我中心,即使身邊有其他小朋友,也會各自在玩耍。到了4歲,孩子開始踏入「聯合遊戲期」,會與其他人一起玩遊戲,不過還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或合作關係,只是一些簡單的互動行為,比如是堆堡壘這類遊戲。隨後到5歲左右,便進入「合作遊戲期」,孩子們會設下一些共同目的或主題,彼此間分工合作、扮演不同角色,比如玩「煮飯仔」、球類活動等等,慢慢體現到群體合作的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合群意識?

    1.家長在生活上以身作則

    家長一舉手一投足,都一一收錄進孩子眼裡,成為學習榜樣。如果爸媽經常獨來獨往、與別人缺乏交流及聯繫,實在很難想像孩子會成為熱心、合群的人呢!因此,家長平日應以身作則,多與親友和鄰里聯繫,展現出合群的友愛精神,讓孩子學習要如何真誠地與他人相處。

    2.為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多提供一些機會,讓幼兒透過與他人合作去完成事情,從而體會到合作的重要。例如做飯時,媽媽負責做菜、爸爸負責放餐具、孩子負責將餐桌抹乾淨,大家合力去完成一頓晚餐。孩子幫忙後,別忘了即時讚賞一下孩子:「一起完成,真開心啊!」「謝謝你的幫忙!」讓孩子感受到互相合作帶來的正面成果。

    3.藉故事帶出友愛精神

    要令孩子樂於與別人合作,首先要培養小孩關心他人、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對幼兒來說,這些概念都流於空泛,因此家長可透過相關的故事書或卡通影片,讓孩子理解到關愛別人、團體合作所帶來的快樂。受生活經驗所限,孩子較難掌握抽象的道理,反而透過角色人物的具體行為,會較易獲得共鳴,而且可愛的角色人物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

    4.增加同齡孩子相處時間
    多讓孩子與年紀相若的小朋友玩耍,例如參加生日會、參加遊戲小組或到公園會所玩樂等,可讓孩子透過互相模仿、同輩的影響下去學習如何在群體裡協調及分享。當孩子發現與其他人相處的樂趣,並發現通過合作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成果時,彼此便會期待下次再聚,自然地建立起合群精神。

    別給孩子貼上「不合群」的標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說話擁有一定份量,要是爸媽認定孩子「內向」、「不合群」,而缺乏正向的示範及鼓勵,孩子便會不自覺地將爸媽的說話內化成性格一部分,變得愈來愈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引起爸媽進一步責怪他,步入惡性循環。因此,當看到孩子不合群、不合作的表現上,要多加耐性去了解孩子不合群、孤立自己的原因,再找出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切勿用標籤去限制他們的人格發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