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心裡苦但不說 學習將堅強的面具放下

爸爸是一個常常被媽媽埋怨做不好育兒大小事的角色。其實爸爸們也想當個好爸爸,與孩子親近,但就因為種種文化因素底下,令爸爸們不停「撞板」。

撰文/編輯部

 

過往家庭模式的局限

過去「男主內,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令爸爸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在外面支持着家庭,負擔生計,從而被責怪「身為爸爸都不了解孩子」、「不與孩子互動」、「一整天都不在家」。同樣也是爸爸的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爸爸也會感到委屈,因為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也是為了讓家人過穩定的生活,即使想陪孩子也沒有選擇。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像個局外人,其實爸爸們也會很寂寞。

雙職父母興起 爸爸更顯缺席

但是這些理由在現代家庭模式底下都變得不成立了,陳醫師指因為許多家庭都是雙職父母。媽媽回到家也要繼續為照顧孩子而操勞,而現代爸爸也大多都承襲了過往年代的角色,專注於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孩子已經睡覺了,只能透過媽媽來了解孩子的生活細節。媽媽在壓力與疲勞之下,爸爸在育兒上的缺席和丟三落四,更是加深了媽媽的抱怨。

怎樣才是好父親?

那麼父親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傳統上爸爸的爸爸也很少參與育兒的大小事,包括生活上的照顧,情感照顧,還是維繫親子關係。所以現代爸爸對於父親這個角色理解也是非常陌生,令他們在與孩子相處上都顯得很不自在。

陳醫師就指,爸爸們最大的課題是練習示弱,慢慢放下「把苦往肚裡吞」的習慣,練習向伴侶分享情緒和感受。尤其身為男性,從小就被教育要堅強,將脆弱收起。但爸爸們要明白,即使將心中的擔憂和不安與另一半分享,並不會影響關係,反而讓關係更好,一起找個更適合的教養方法。

另外,爸爸們也要學習與孩子互動相處。陳醫師指,只要在與孩子互動時保持好奇心和專注,對孩子的感受和生活多些關心,專心參與孩子眼前的事物,便可以輕鬆提升相處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