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滿足卻不幸福 不要怕和孩子過簡樸生活

    現今的社會上大部分小朋友都生活在物質充裕的世代,父母亦會傾盡所有讓小朋友擁有最好的生活。但是生活在昔日較匱乏年代的小朋友,也好像比現在的小朋友過得快樂。我們拼命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卻忘了填補他們心中的空缺。

    撰文/編輯部

    物慾來源是媒體惹的禍

    《兒童醫學期刊》中一項荷蘭的研究發現,孩子一年可以接觸到幾萬則廣告。孩子接觸得愈多媒體,會變得更看重物質,因為媒體上的廣告會令他們覺得擁有愈多東西便愈快樂。尤其現在觀看一條Youtube上的影片,過程中可能已經有好幾則廣告出現,兒童和家庭心理治療師Fran Walfish便指,廣告出現的產品不是符合孩子興趣的也好,他們也會從中得到擁有物件就可以更有自尊和滿足感的訊息,令他們覺得幸福和快樂是可以買得到的。

    父母將孩子推向物質

    除了媒體的灌輸,父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行為,令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培養了崇尚物質的想法。《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一項研究便說到,家展平時用物質或金錢來作為獎勵計劃,如默書成績達標可以買玩具,久而久之孩子的物慾便會愈來愈多,價值也可能愈來愈高。相反,即使時常嚴格規管孩子的金錢,如每次都拒絕孩子的物質要求,或是用「充公」小朋友物件或零用錢的方式管教,都會令小朋友尊金錢和物質有偏差的觀念。

    改變孩子對物質的觀念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的作者指,父母也應該觀察自己有沒有過度重視物質享受的問題,繼而反映在育兒的方式上。作者建議,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透過付出努力而得來的。當孩子想買東西時,不要因為孩子的苦苦哀求而輕易妥協。你可以說「我不願意這樣花錢,當你有賺錢的能力時,你可以決定怎樣花錢。」

    除此之外,教導孩子分辦「需要」和「想要」。例如,孩子需要一對新球鞋,但孩子選了一對價格教高昂的名牌球鞋。家長可以問小朋友「你需要些甚麼?」,再讓他們分辨「你想要的和你需要的有甚麼不同?」。所以允許讓小朋友買東西時,明確給小朋友知道你的預算。如果孩子仍然不斷要求超出預算的物件,我們可以仍要堅定立場,只可以在預算內給他們買最好的東西,但是孩子要求價值更高的,當中的差額便要小朋友想辦法解決。例如,多分擔家務或多存零用錢。

    對孩子的獎勵計劃也避免與物質或金錢掛勾,家長可以嘗試用「兌換卷」來獎勵孩子。你可以讓小朋友寫下除了物質以外想要的事情,如「其中一餐不用吃菜」、「媽媽生氣免死金牌」、「爸爸陪玩一晚」等可以令孩子感到快樂的事。

    培養感恩的心

    想孩子對物質有健康的觀念,便要從小灌輸對金錢正確的態度。教導孩子時常感恩自己擁有的東西,也可以與孩子討論一些媒體報導中有需要人士的例子。鼓勵孩子多做志願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學會服務他人。一切都可以由家長以身作則,建立家庭生活風格,不崇尚物質,過簡樸的生活也可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