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護理勿忽視 注意適當飲食和休息

在新生命來臨之時,許多新手媽媽忙著為寶寶張羅一切,每天除了餵哺與哄睡之外,也沒能把多少心思放到自己的產後調護上。在臨床婦科病症中,確有不少婦女自生育後身體漸見虛弱,就是因為沒把握坐月子的時間做好護理所致。中醫師給大家簡述一下中醫如何看待產後媽媽的身體特質,以及提供一些簡易的調護重點。

整理/編輯部

撰文/梁知中醫師

現任職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產後婦女的三個生理特質

一、亡血傷津

分娩的過程中或因使力,或因疼痛,產婦會大量排汗,汗液乃身體中的津液,而中醫亦認為津液是生血之元素;加上產傷而致的出血,中醫謂之陰血暴亡,婦女的血脈空虛,臟腑亦易失濡養而導致其他病症。

二、瘀血內阻

生產所造成的傷口、出血,皆停留於體內而成為瘀滯,加上可能殘留的組織,重者則易致感染,輕者亦會阻礙氣機,使氣血不暢。

三、外感六淫,易受飲食房勞所傷

所謂「產後百節空虛」,產後氣血俱虛,抵抗力亦下降,因此易受外邪侵襲,起居飲食上稍有不慎即比普通人更易生病。

總括而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產後婦女皆有「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因此在診治方面,既不能一味猛補氣血,但在行氣導滯之時又要顧護正氣。治療產後病固然不容易,需靈活運用各種治法,那自己在家坐月子又該如何護理呢?

護理方法

在飲食方面,不少傳統的坐月食療旨在溫補氣血,例如長輩給新手媽媽們燉煮的雞湯,或會加入大量藥材。但現代婦女的生活習慣有別於古時,較少的體力勞動使身子比以往的產婦來得強健,食用大量溫補的藥材,反而可能造成粉刺、咽痛等;而進補的時機亦十分重要,如惡露未盡、瘀血仍阻塞體內之時,已食用滋膩的食物,亦會進一步損傷脾胃、阻遏氣機的升降。

產後第1周

建議先進食清淡為主,考慮到氣血俱虛的狀態,脾胃功能尚未恢復,在此階段亂服藥膳,小則虛不受補,大則耗傷氣血。同時,如無大量出血或感染,產後首周內亦可使用生化湯,當中的當歸、川芎及桃仁活血祛瘀,炮薑則溫經止痛,此方有助排出惡露。但飲用生化湯的時機及劑數需考慮生產方式,配合子宮收縮劑的使用時間,若新手媽媽欲飲用此方,適宜向醫生或醫師查詢。

產後第2周

重在恢復氣血,疏理肝氣,開始可以食用一些清補的藥膳,做好「引補」,即先補養好脾胃,以防虛不受補。逐漸加進疏肝通乳的藥材,同時可以幫助乳腺通暢。

產後第3周

除了可增加補益氣血的藥材,亦應開始多用補腎類、強壯筋骨的藥物。產婦常見的脫髮、虛弱,乃至腰腿痠痛,皆由於氣血虧虛、腎精不足所致,適量食用藥膳便可減低此類狀況的發生。

除了要參考以上分階段的進補時機,產婦應進食新鮮並富營養的食物,可多補充蛋白質,如鮮魚湯、豬蹄等,有助乳汁分泌;並需一概避吃寒涼生冷之物。此外,因生產時耗傷大量津液,所以亦要飲用適量溫水。最後,除了飲食的忌宜,產後還需要充分休息,多平臥而少勞動;在照顧新生兒時亦要保持心情舒暢,才能保持最佳體態以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