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亞洲式有毒教養解放創造力回到學習初衷

    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是絕對的好或壞,每個教養和教育模式的形成,都是通常經過了複雜的社會演變而成,而「亞洲式教養」就成為了一種教養方式。

    撰文/編輯部

    圖片來源/freepik

     

    亞洲式教育殘害孩子

    在亞洲國家的教育薰陶下,出來的學生考試獲得高分是家長期盼的成果,但是當中的教育制度、父母教養卻有着極大的缺失。香港教育委員會早已在2000年提出的批判,認為亞洲國家的學校生活極為單調,學生不能夠獲得全面的學習經驗,也鮮少有機會去獨立思考、探索和創造。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也在1997年指出負面事實,說明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也妨礙了學生的整體發展。

     

    崇尚儒家思想「唯有讀書高」的韓國父母以及經濟急速發展底下,南韓學生的辛苦和痛苦也是世界知名的。美國柏克萊大學一份評論指出,韓國學生每日平均用16小時於學習。韓國教育部表示,韓國在半世紀內發長成長之快,讓人們不斷強調學校和社會成就,但就將重擔卸在學生和青少年身上,現時的目標應是使人民更快樂。自殺也在韓國青少年當中變得非常常見。調查顯示,成績差和對失敗的恐懼,是引起學生自殺念頭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東亞國家早已親眼目睹自己國家的教育體系如何殘害孩子,並有意作出改變。

     

     

     

    亞洲孩子只會讀書

    在這種學校教育制度下,我們常發現亞洲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相較歐美國家的孩子更加焦慮、壓力大、自信心不足、怕生,而且生活技能匱乏。生活中各方面都在提醒父母「幾歲之前一定要做甚麼」、「不這樣做就後悔」等,社會氣氛壓迫着父母和孩子不斷推進,沒有喘息空間。於是,亞洲父母就只好把學習能力放在自理能力之上,為了孩子考得好成績,甚至家務都不用做,把所有精神放在學習上,造就出三歲古詩郎郎上口,卻不能自己如廁的小孩。

    亞洲父母四大共通點

    除了學習,亞洲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有其令人垢病之處。早前就有網民在社交網站發表有關亞洲家長的四大特徵。

    1. 情緒勒索

    如「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我都是為你好」、「我辛苦賺錢養你,你這樣回報我?」等不好聽的說話相信父母們小時候都有聽過不少,那麼你們有沒有變成當初你們討厭的大人呢?

     

    1. 愛比較

    亞洲家長總是會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或者兄弟姊妹之間比較。從身高體重到成績, 甚至不應在同一個標準上比較的東西也可以拿來說。尤其是過時過有親朋好友聚首一堂的時候,更是要把所有人的成就都拿出來檢討一次。

     

     

    1. 非常重視英文

    英文作為國際語言,亞洲父母想孩子出人頭地、衝出國際,便非常強調英語學習,甚至日常溝通也會與孩子用英文對話。

     

     

    1. 從來不道歉

    父母也不會永遠是對的那一方,但如果亞洲父母做錯了,印象中好像都找不到父母認錯道歉的記憶,他們道歉的方式就是叫孩子吃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共嗚?雖然亞洲父母這種教養特徵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想督促孩子上進,幫孩子未來奠定更好的保障,然而就犧牲了親子之間的和諧,甚至孩子快樂的童年,這個結果是否值得,還待家長相確。

     

    東西方互相模仿

    亞洲式教養都不被亞洲各國鼓勵,但有趣的是,西方政府正在致力將教育改造得更加「中國化」。2016年,英國教育標準局長Nick Gibb宣布將動用5,300萬美元的經費,讓全國8,000多間小學採用「中國式」的教學上數學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出版商HarperCollins亦宣布,為英國學校推出「中國式」的數學教科書。而英國政府也將聘請中國的教師,協助改善英國的教育。然而在亞洲,我們就期望逐漸捨棄亞洲的「填鴨式」、「考試導向」的教育,效法西方國家較開放、自由的教育風格。亞洲和西方國家雙方似乎存在着一種相互仰慕的奇特運動。

    亞洲的教育並非西方國家的解藥,同樣,西方的教育也不是亞洲國家的解藥。面對即將進入科技新紀元的時代,也許雙方都需要研究出一個新的教育方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