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分齡溝通術 讓習慣壓抑的孩子開口說心事

孩子小時候明明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急不及待向父母分享在學校的每一件事,但是到孩子慢慢長大,好像愈來愈少找父母聊天,聊天的內容同樣也愈來愈少。到底在這成長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習慣了壓抑忍耐

孩子笑容不再,悶悶不樂,父母發現孩子食慾不振,問孩子最近怎麼了,他們也只回答沒什麼,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內。2022年兒福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有將近8成的受訪孩子,遇到困難時不願向輔導老師求助。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卻不願意透露心聲。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愈來愈不穩定,出現抑鬱或偏差行為。

基隆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鐘依靜指,孩子習慣壓抑忍耐,是因為缺乏表達情緒的經驗。很多家庭是不太主動談情緒的,父母有情緒也很少和孩子分享,孩子便沒有太多學習榜樣,沒有表達情緒的習慣,所以說起自己的情緒時也會覺得很尷尬,最後便習慣置之不理或逃避。

不同年齡的分齡溝通術

父母感覺到孩子有異常的狀況,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讓孩子願意開口說出心聲?

  1. 幼兒~小學時期:大量陪伴和傾聽,建立良好關係連結

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父母較多關愛和提供足夠安全感。家長可以用開放式問題開啟與孩子的對話,如「我發現你好像心情不太好,你怎麼了嗎?」,而非劈頭便以封閉式問題詢問孩子「你是不是跟同學吵架了?有什麼不開心,跟媽媽說。」,讓孩子感覺非說不可,變成一種壓力。孩子如果願意說,建議先聽孩子說完,因為有時孩子只是想分享事情,釋放壓力,所以家長避免在過程中不斷給意見,打斷孩子。

  1. 中學時期:尊重孩子,給予更多同理

升上中學,孩子開始踏入青春期,他們會想保留更多私人空間和秘密,有些事不想讓家長知道,而且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家長避免以命令式對話與孩子溝通。比起一味指責和批評,家長可以嘗試將自己設定為「鄰居叔叔/ 嬸嬸」,適時給予意見之餘,也能站在同理的角度上給予支持。

  1. 高中時期:給予孩子自由空間

開始迎接成人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更強,不希望老師、家長干涉得太多。當孩子向家長分享時,家長盡量不要未掌握事實前便對孩子進行批判,幫孩子主導一切。家長的談話切入點也可以是嘗試了解孩子的心情、內心,而不要只關心和詢問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師建議,家長保持3原則:不打斷、不評論、不給答案,把孩子的話都聽完,好好理解他們。

溝通是雙向的,父母想孩子多向自己分享之前,自己也嘗試向孩子敞開心扉,多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感受,孩子也就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自然也會願意與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