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爸媽的話? 如何讓寶寶「聽教聽話」?

    「聽媽媽的話」、「聽爸爸的話」、「聽老師的話」……幾乎是大部分成人對小孩子的共通語言。誠然,每個父母對子女都有所期望,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希望教導子女成為一個聰明、健康、有創意和有才幹的人。不過,對不少父母而言,孩子「聽教聽話」,是他們評估孩子的唯一選項。到底怎樣令2至3歲寶寶明白父母的話,讓他們學會如何聽指示之餘、同時也發揮自身所長,卻是很多父母忽略的重要一環。

    整理/ 編輯部

    專家審校/劉沛淇 (好習慣心理教育基地  課程創建及心理學導師) / 程衞強(香港兒童綜合發展中心  註冊心理學家)先生)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幼幼版(2-3歲)《父母手冊》

     

     

    「聽話」好重要

    2至3歲的孩子正處於探索世界的時期,同時是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語言的掌握越來越靈活,父母也會發現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學會「say no」、唱反調,故此「聽話」──「聽懂別人的話」的確非常重要。因為,當孩子能學會聆聽指示,並從自身的嘗試及錯誤中學會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學習適應社會,有助日後的校園生活。

    一般而言,孩子成長至1歲半左右,雖然步伐可能未見平穩,但已能四處走動。到了2歲開始,孩子便能平穩地走動,除了急步快行外,還開始會跑、蹲下來,甚至撿起地上的物件而不容易跌倒;有些寶寶在家長的陪同下,更能扶著欄杆上落樓梯。就語言能力而言,2至3歲寶寶大多已會說及理解單字,並開始將單詞組合起來表達,例如「去街街」、「食餅」、「食飽」;到大約3歲,孩子應該能以簡單句子表達,聆聽能力亦漸趨成熟。整體而言,當寶寶的活動及理解能力愈來愈好,能掌握的事愈來愈多時,他們自然無時停,開始有自己的主張。這時,便正值家長所謂的「頭痕」時期。

    不過,只要家長能因應寶寶的成長進程,在日常中寓遊戲於學習,也能讓寶寶學會如何聆聽指示之餘,同時築起親子關係的橋樑。

     

     

    父母教導4項指引

    為使孩子從日常之中練習聆聽指示,成為「聽教寶寶」,父母可跟著以下幾點做:

    1.以角色扮演切入

    2至3歲的寶寶愛模仿成年人行為,因此「煮飯仔」、「老師話」等角色扮演遊戲自然深得其心。遊戲中,寶寶會以其他人或洋娃娃為對象,例如餵洋洋娃吃飯,家長可於過程中滲入不同的引導,如:「洋娃娃的嘴巴有飯粒,我們可以如何整理乾淨?」、「洋娃娃把湯倒翻了,我們可以如何處理?」與寶寶溝通和交流之餘,也能讓寶寶思考指示及相關處理方法,以有趣的方式鍛鍊孩子的聆聽、解難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情況也能懂得解決。

     

    2.提供簡單具體的指示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在面對不同情況時,給孩子提供多樣化的指示,如:「請你替我把書拿給爸爸可以嗎?」、「地上有垃圾,可以請你拾起來丟進垃圾桶嗎?」。當寶寶成功執行指示,家長千萬不要忘記向寶寶道謝並給予讚美及鼓勵,如:「謝謝你的幫忙,做得很快/很整齊呢!」;而未做到時,家長得將程序盡量簡化,亦可親身示範給寶寶看。在這些日復日的「訓練」當中,家長不但無形中為孩子製造很好的學習機會,更可培育孩子能獨立自理的習慣!

     

    3.處理不聽教狀況

    當寶寶扭計不聽教時,父母不能貪一時之便或心軟,而讓彼此蒙混過關;家長這時更應挺身而出,終止孩子的不當行為。舉例,當父母請寶寶放好玩具但寶寶沒放好,父母可耐性地站在一旁,陪他們執拾好玩具;或者當爸爸說差不多時候要回家吃飯,準備要離開公園時,寶寶可能沒聽到或無視指令,這時爸爸也不能自動將回家時間推延,讓寶寶繼續溜滑梯。爸爸媽媽不妨在遊戲前走到孩子面前,蹲下以遷就孩子的高度,確定他有看到你、聽到你說話,然後清楚告訴他,我們需要甚麼時候走,時候夠了再告訴孩子真的要走了。如果孩子賴皮,溜完還要再玩,家長可把寶寶抱走,並在寶寶情緒冷靜下來後才商討下次玩耍時間;不宜以「我們明天再來吧,不要再哭了。」等為安慰方法,好讓寶寶明白聽教、有禮地表達才是正確行為,扭計不能為自己帶來好處。

    4.爸爸媽媽也「聽話」

    很多人都說:「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句話除了有身教的意思外,還可讓父母退一步去反省,對子女的教導方法放在自己身上,是否行得通;如不,便不能強加在子女身上。可是,這個往往知易卻行難,特別在教導子女聽教等實際操作時,不少父母很容易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子女身上。因此,家長在讓孩子明白指示的意思和用意時,也要留意給予孩子表達思考、感受的空間。不單我們需要孩子聆聽指示,寶寶也需要我們聆聽他們的心情及需要,這樣才能建立有愛且密切的親子關係,要寶寶聽教自然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