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自己做 培養孩子負責態度

「我不會,你幫我做!」、「這不關我的事!」、「我要玩,不想做功課。」孩子每次碰到問題,總是愛找不同的藉口,或要求別人幫忙,讓父母苦惱不已。孩子缺乏了應有的「責任」,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建立負責任的行為呢?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甚麼是責任感?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履行相對應的任務和分內的職責,即是責任。例如作為爸媽,應當教導和養育孩子;作為學生,應該準時上學及完成功課;作為市民,有責任去保護環境、遵守交通規則和愛護公物。

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事情的精神狀態,有責任感的人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他們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當他們做錯事時,就會承認錯失,還會為此道歉,並且努力改過。

責任感的重要性

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支持

有責任感的孩子會顧及別人的需要,盡心盡力去完成他的責任,即使未能完成,亦盡量不影響別人。他容易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值得他人信任、認同和支持,並能夠委以重任。

建立自信心

負責任的孩子會受到他人的讚揚及肯定,會因自己做的事而感到高興,產生成就感。這類孩子面對困難時願意作出嘗試,由此可豐富他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提高其自信心,對他未來的成長益處良多。

減省爸媽的擔心和憂慮

若孩子能自發地完成責任,不會找藉口推卸,爸媽便可減少很多善後的時間,也不用費神提醒子女做事。相反,孩子若不願承擔責任,甚至推卸其責,爸媽便會感到疲累和有壓力。

培養孩子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需從兩方面入手:建立孩子認知和認同,以及提高付諸實行的動力和決心。

(一)建立認知及認同

給予負責任的機會

爸媽應按照孩子的能力,適時交辦合適的任務或家務,讓孩子有負責任的機會,例如請他幫忙洗碗、打掃;或擔任小糾察,看看家裡有誰亂丟東西等。透過參與任務,能提升孩子對責任的認同,並會珍惜自己付出過的努力。另外,爸媽亦可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久而久之,孩子會漸漸產生歸屬感,愛惜學校及投入社區,同時了解身為學生和市民的責任。

讓孩子學習自主

邀請孩子一起規劃恆常的時間表,讓他安排自己作息、學習和玩樂時段。透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和選擇,能幫助他認識及承擔責任。若孩子未能有效地下決定,或不想他太過自主,爸媽可制定選擇的範圍,然後才讓他做決定。這樣孩子既能享受做決定的樂趣,亦更願意肩負所選擇的任務。若孩子的決定不夠理想,爸媽不宜立即否定,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嘗試與孩子商討合理的期望,最後給予自主權並達成協議,以提高他對所作決定的認同感。

父母以身作則

身教當然是孩子的最好教育,認真負責的父母做起事來絕不馬虎,是非常好的榜樣。不過,要孩子把父母的行為看在眼裡,爸媽除了以身作則,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當日的工作過程,藉由自身的經驗來潛移默化。或是做完一件事後,例如睡覺前整理明天上班要穿的衣服、把讀完的報紙或雜誌收拾好、整理日常家務等等,向孩子解釋自己的做法為甚麼是負責任的表現,有助培養出良好的責任感。

(二)提高動力和決心

賦予責任的意義

孩子需要先理解所負的責任有何意義,才有動力去完成,並且覺得自己有所貢獻。例如:幫忙做家務能使家居美觀整潔,讓家人生活得舒服自在;完成自己的功課,能鞏固所學,豐富知識;遵守交通規則,能維護交通秩序,減少事故的發生。讓孩子從每件事上找到其意義及樂趣,促使他更有動力去履行責任。

學習承擔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未必是有意推卸責任,而是不太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應該及早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孩子沒有妥善保管及收拾自己的文具,遺失了便向爸媽要求買新的。爸媽要做的不是立刻買新補償,而是讓孩子想辦法彌補過錯,否則他不會明白「後果」的概念,日後更缺乏把用完的物品收拾妥當的動力。只有讓孩子記取教訓並吸收經驗,他才會掌握到負責任的重要性,做事也會比較謹慎。

讚賞和肯定孩子

當孩子有負責任的表現時,爸媽應給予適度的獎勵和肯定,譬如孩子自行清潔桌面,家長可以說:「你能主動幫忙清潔,真是個好孩子!」建立接受責任的信心,有助孩子繼續堅持這個美德。即使孩子未能完成所託付的責任,爸媽也要加以鼓勵,表示肯定和欣賞他付出的努力,而不計較該項責任是否做得完美。

總結

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需要漫長的過程,若父母認為孩子做得太慢、做得不好,最後忍不住代勞,他又怎能學習認真負責的態度呢?父母要記著:「不必事事為子女操心。」並且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長大後自會多加實踐和自我督促,肩負重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