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好時機學理財 過年後孩子的利是錢怎處理?

每逢過年,父母都一定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孩子從長輩那裏收到的利是錢,該怎樣處理?這些錢例必「上繳中央」嗎?還是藉此好時機教導孩子理財知識和儲蓄習慣?

「上繳中央」

有父母考慮到學前幼兒年紀太小,所以先幫孩子保管利是錢。但有家庭亦會因經濟所需,需要用到孩子的利是錢,作為新年期間額外開支的補貼。投委會指,孩子可能會因而感到失望。父母其實也可以開門見山,向孩子解釋父母保管利是錢的原因,跟他們分享家庭的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的寒冬可以一家人共同面對,相信大多數的孩子都能體諒父母的苦心。開源節流的點子可以親子一起發揮創意,共渡難關之餘創造家庭回憶。

學習金錢分配法則

學習理財的方法需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以有實際的錢財在手也很重要。過年收集的利是錢便是一個學習理財的好道具。家長可以藉此教育孩子投委會建議的四個金錢分配法則:

儲蓄:讓孩子認識儲蓄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先將部分零用錢撥作儲蓄,透過儲蓄實現自己的目標。

消費:扣除必要開支和儲蓄後,餘下的零用錢可用來買東西。讓孩子了解零用錢並非代表容許他們全用來滿足消費慾,「需要」的項目可以買,但只是「想要」的就要三思。

捐獻:可透過零用錢,從中撥出部分金額作慈善捐款,又可做義工或捐贈二手玩具,以各種方式幫助有需要的人,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體諒別人的感受。

投資:對於較年長的小朋友或青少年來說,可以讓他們知道銀行戶口的功用和知識,以及甚麼是利息,知道「延遲消費」的概念和好處。

從日常生活中默默學習理財

長期擔任財經記者與撰寫家庭文章的美國作家Mia Taylor,在親子雜誌《Parents》中的文章分享,根據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孩子會在不知不覺間透過大人的一言一行學習預算、延遲滿足、儲蓄等理財概念。無論是大人用錢的行為、習慣、對錢的知識與態度,以至一些社會對經濟的看法、價值觀和風氣等都會影響孩子理財認知。Taylor解釋,有時只是在超市買餸、或在陪孩子看卡通片的閒聊,也會對孩子潛而默化。

所以就幫助建立孩子的正確理財觀念來說,Taylor 有以下建議:

  1. 留意平常的對話

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的對話看似雞毛蒜皮,但它們是孩子建立認知的重要資訊。他們未必完全明白所有意思,但是仍可透過大人的反應、情緒和行為,有樣學樣。

  1. 給孩子正確的訊息

孩子有時問一些有關金錢的問題時,大人覺得很難說明,便很多時會隨便用一個原因敷衍孩子便算了。這樣反而很容易讓孩子建立錯誤的金錢觀念。例如孩子扭計想買玩具時,父母可能會隨便說「家裏沒錢」來拒絕。但其實,父母應該解釋為什麼不能買,例如說為了儲蓄,或說東西並不是必要、太貴、太浪費等,否則孩子可能會認為只要賺很多錢,就可以不斷消費。

  1. 學習儲蓄

大人用錢,孩子看得多,但大人儲錢的動作,孩子未必有太多機會看。家長可以教導孩子說,當他們有零用錢時,可以分一部分用作消費,一部分用作儲蓄。而大人平常到銀行存款的時候也可以向孩子解釋自己正在做的事,讓孩子建立對儲蓄的觀念。

  1. 學習設定預算

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在使用金錢之前,先做好預算,並依照規劃用錢,例如是把錢分成不同等份,以不同金額作不同用途,學習怎麼運用和分配有限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