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醜聞引發戀童癖議題 該如何教導孩子自我保護

    藝人黃子佼去年才捲入MeToo風波被控涉強制猥褻等罪,近日又因持有7部未成年人性影像,遭台北地檢署以涉犯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處分。外界也因此懷疑黃子佼有戀童傾向。台灣精神科醫生表示,戀童癖是需要經過精神鑑定後的診斷,屬於「特殊性偏好」,若維持半年以上,性發洩對象皆為兒童,便要注意。

    撰文/編輯部

    什麼是戀童癖症?

    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是當戀童癖已經變成一種精神疾患,導致因戀童癖而產生憂鬱或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戀童癖症的診斷條件如下:

    • 患者對於青春期前的小孩有頻繁、強烈的性幻想與性衝動,且至少長達6個月。
    • 患者對這些慾望採取了行動,或深受其性慾、性幻想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或因此遭遇人際困難。
    • 患者本身16歲以上,或者比會讓患者產生性慾的未成年對象至少大5歲。

    戀童癖症原因

    為什麼會有戀童癖症?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原因。有學者推論戀童癖症是由成長的生活環境造成,也有學者認為跟個體的基因、生理結構有關,而在美國心理健康和行為科學網站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中,有歸納了幾個可能的因素:

    • 童年創傷:有證據表明,戀童癖症患者遭受童年創傷的比例高於平均值,大部分的研究也認為戀童癖症與童年時經歷的心理創傷有很大的關係。
    • 腦外傷:有一些證據表明,戀童癖症患者與童年時期的腦外傷有關。一項研究表明,患有戀童癖症的人在兒童時期遭受創傷性腦損傷的幾率是平均水平的兩倍。
    • 荷爾蒙:一些研究顯示戀童癖症患者的大腦和荷爾蒙有存在卜差異,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 遺傳:有一些證據顯示戀童癖症可能在家族中遺傳,但還不確定這是源自於遺傳或是個體後天習得的行為。
    • 神經系統:有最新研究指出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某些改變可能是子宮內或幼兒期發生的神經發育問題的結果。

    預防孩子遭戀童癖症患者侵害

    戀童癖症與兒童性犯罪者有高度相關,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戀童症性犯罪者通常是受害者的家人、朋友或親戚。而Psychology Today也指出,有研究表示感到孤單或疏於被照顧的兒童遭受性虐待的風險可能更高,大人平時對孩子的安全不能輕忽,但要如何保護孩子的安全?以下便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原則給家長:

    • 告訴孩子不可單獨跟無法信賴者進入車中,並向孩子說明哪些人才值得信賴,以免受到任何傷害。
    • 不要接受陌生或不熟悉的人的禮物。
    • 如果有人問路,只要告訴他路線即可,或請他去詢問大人,不需與他同行。
    • 讓孩子知道不可瞞着父母去鄰居或親戚家做差事。
    • 不可單獨在人少的地方逗留,即使是附近的公園或是遊樂場。如果覺得空曠,四下無人,需迅速離去。
    • 告訴孩子公共場所的廁所也可能有壞人躲藏,不可在那玩耍、逗留或捉迷藏。

    當父母過度分享兒童隱私

    近日意大利提出了一項法案草案,以保護兒童的線上隱私及其形象權。該提案呼應了法國最近的一項法律,旨在規範日益嚴重的數位問題,預防社交媒體平台上過度分享兒童資訊,減輕年輕人造成的安全風險和心理影響。 

    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變得數位化,任何資訊都可以即時向世界傳。家長們有否曾思考過分享孩子影像的風險?

    根據義大利法案推動團體的調查,以兒童為主題的內容可以獲得比僅以成人為主題的內容多3倍的互動和觀看次數。孩子們發揮了社交功能,幫助獲得更多追蹤者和互動,最終增加其商業價值。但孩子真的願意這麼做嗎?他們往往還不懂事,甚至是被迫同意,然後在網友的注目下長大。如果是你?你願意這般被人關注嗎?

    戀童癖網站資料竟來自父母發布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於201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兒童身分被盜用的機率是成人的51倍。2015年澳洲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戀童癖網站上大約一半的資料直接來自社群媒體。這些圖像大多是由父母發布的,身邊的朋友或陌生人很容易下載和儲存這些圖像。

    《紐約時報》最近的一項調查,揭示了兒童圖像如何對男性產生性吸引力。而且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人工智慧生成的技術將無辜的兒童照片轉變為性影像變得更加容易。

    所以家長在網上分享有關孩子和家人的圖像、影片時,必須慬慎有沒有暴露個人資料或被盜用的風險。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