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做家務 培養自信與責任感

孩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觀察及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而且大約從3歲開始,小朋友的自主性繼續發展,希望每事都能參與其中,同時透過自發性地完成任務而感到滿足,並且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家長不妨善用子女這時期的特性,讓他們多參與簡單的家務,體會箇中樂趣之外,亦有助其身心各方面的發展。由今天起讓孩子一起做家務,把握機會從日常生活教育他們吧!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李何善韻博士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MOTHER DUCK親職及親子輔導中心
創辦人及總監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3-4歲)《父母手冊》

不少父母認為,若要求孩子做家務,可能會令子女增加壓力,從而影響學業。如此下去,小朋友便認定「家務只是大人的事情」或者「爸媽認為我沒有能力幫忙家務」。其實這樣的想法對孩子是徹底否定,往後需要花上長時間才能令他們調整心態,難以培養做家務的習慣之餘,更令孩子過早斷定自己欠缺自主及自發性的能力。

孩子藉由參與家務,可幫助他們心理發展,以及學會不同技能,譬如:

.學會體貼他人需要    .增加同理心

.提升責任感       .提高自發性

.建立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培養觀察、理解及應變的能力

 

此外,3-4歲的孩子正處於迅速學習階段,可以透過不同家務強化內在學習動機,現階段適合參與的家務包括:

.收拾及將玩具分類   .將衣服分類

.補充寵物的飼料    .擦拭灰塵

.清理掉落的食物    .幫忙澆花

.將垃圾分類回收     .準備及收拾餐具

.整理床鋪        .摺衣服

 

引導子女做家務   DOs & DON’Ts!

DOs

按部就班地教導

剛開始的時候,不妨將家務分拆成多個步驟,逐一示範給孩子看,配合他們學習的節奏和步伐。由最後的步驟開始,要求孩子幫忙完成並耐心地聽從引導,待小朋友對過程日漸熟練,便可以由後而上地逐一增加步驟,直至能放手由他們獨自完成。例如當收拾餐具時,可先讓孩子協助疊起餐具,或由他們負責幫忙將餐具捧到廚房,務必要讓子女完成最後步驟,確定成功感。

指令要明確

媽媽只說「把房間打掃乾淨」,孩子可能會解讀為收拾地上的垃圾,建議改用「把衣服放進抽屜裡」、「玩具通通收回箱裡」等更直接了當的說法,清晰告知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內容。此外,亦可在指令加上提醒和期限,善用「桌子擦拭乾淨後,就可以玩玩具」,清楚說明事情的先後次序,促使小朋友在目標內做好家務。

在遊戲中學習

如果孩子仍然比較被動或對家務不感與趣,家長不妨以遊戲的方式作引導,從玩樂中獲得趣味,其成效定必事半功倍。譬如在玩具箱貼上圖示,讓他們把散落的玩具準備「送回家」,這不但是有趣的分類遊戲,也可以養成收拾的好習慣。

邀請子女幫忙

將親子時間和家務融合一起,透過分工合作把事情做好,不僅可增加子女的投入度,亦能從中增進親子感情,並懂得體會、了解父母的辛勞。而且,與爸媽一邊互動一邊聊天,孩子非但不會感到無聊,還能通過觀察與模仿,把家務愈做愈好,因而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稱讚孩子的努力

小朋友完成家務後,必須加以鼓勵及表揚,例如送上擁抱或道謝、稱讚他們「幫得手」等,令子女感到高興和滿足,引發再接再厲的欲望。孩子非常看重自己對事情的貢獻,而家長的肯定則是其最大的強心針,往後就更願意分擔家務的責任。

(DON’Ts)

以消極態度對待

小朋友對家務的看法,乃取決於父母自身的態度,假如媽媽每次做家務都抱怨聲不斷,或者父母對家務總是互相推託,難免令孩子認定這是件苦差,對此敬而遠之。此外,把家務當成孩子的一種懲罰,他們亦會不自覺把做家務與負面情緒連結一起,因而產生抗拒心理。

擔心孩子「愈幫愈忙」

有的父母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既麻煩又欠效率,甚至要幫忙善後,倒不如由自己一手包辦更便捷。家長必須容忍子女可能引發的混亂,切勿嫌棄或催促對方,負面的言語不單無法令他們學到處理家務的方法,甚至因而失去信心,對做家務十分排斥,更重要的是對子女自我評價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勿與零用錢掛鈎

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藉以幫助他們建立責任感,並且學習生活自理的技巧,所以不應該以金錢作利誘。加上孩子的年紀尚小,對金錢的概念仍然懵懵懂懂,不單只無法成為做家務的動力,甚至可能乾脆選擇罷手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