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介 以溫暖繪本故事 助孩子面對社會創傷事件 

社會上有時會發生一些不幸的意外,孩子即使沒有牽涉其中,但也會受新聞的持續報導、社會氛圍等因素而產生負面的情緒或壓力。面對這些無助的事件,家長如何察覺孩子的不安?又應怎樣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呢?親子又可不可以將之化為正面力量,為社會帶來一絲溫暖和關懷呢?

整理︰編輯部  圖片︰編輯部(部分由作者提供)

作者:岑穎忻(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督導、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RPT-S))

Circle of Good

作者:Samantha Berger

繪者:Mary Beth Nelson

故事:

大鳥有位朋友所住的城市發生了社會創傷事件,朋友感到很驚慌和困擾,大鳥想為朋友做點事但無從入手,於是他請教另一位朋友Chris的意見。Chris告訴大鳥,即使社會上發生創傷事件,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方法去提供幫助和表達關心。Chris自己種了一些花,打算送贈受事件影響的人。他們在街上遇見Alan,Alan正在焗曲奇餅,並準備送給在社會創傷事件中受傷的人。他們又遇見幾位小朋友:Elmo、Abby和Julia,他們正在畫慰問卡,送給因事件而傷心的人,希望向他們表達關心。他們還遇見另一位朋友Sophia,她為社會創傷事件創作了一首歌,道出人們的心聲和給予鼓勵。大鳥和Chris繼續在街上走著,遇見 Cookies Monster和他的朋友,他們正在美化社區,希望令社區看起來更美麗。他們更遇上了Oscar,他正在寫詩,以紀念這次社會創傷事件。最後,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送上自己的心意,互相關心和鼓勵。大鳥明白到即使社會上發生創傷事件,我們仍然可以追求美好。每人做多一點好事,社會便會充滿愛和關懷,美好的事循環不息。

給家長的話:

近期發生的油麻地唐樓火災,造成7人死亡,帶來社會關注。這類事件的影響或會持續一段長時間,部份甚至帶來社會創傷,故被稱為社會事件或社會創傷事件。過去香港曾發生過的社會事件包括:南ㄚ島海難、馬頭圍道塌樓、嘉利大廈大火等。無論成年人或兒童,面對社會事件,都會出現複雜的情緒,例如:驚慌、困擾、傷心、甚至憤怒等。 

孩子雖然可能不明白發生了甚麼事,但是能從父母和身邊的大人身上、生活環境的氣氛中感受到種種不安情緒。家長可以利用繪本故事,用孩子明白的說話向他們解釋事件。《Circle of Good》是筆者從網上找到的繪本圖書,家長可以在芝麻街的官網下載:

Circle of Good. Sesame Street in Communities.

https://sesamestreetincommunities.org/topics/community-violence/?activity=circle-of-good

幼兒看見社會創傷事件後,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反應及處理方法:

幼兒看見社會創傷事件後,通常不會用說話表達感受,而是從行為表現出來,所以父母適宜多加留意。

幼兒可能出現的行為或反應

處理方法

→  非常害怕一個人

→  害怕離開身邊的成年人

√ 更多的身體接觸,例如:擁抱孩子、手拖手。

√ 給孩子一個「安全伴侶」,例如:布公仔、攬枕。

→ 行為倒退,例如:尿床、吮手指、說嬰兒話

→  因為心神不定而較容易跌倒或弄掉東西

√  明白這是孩子因為社會事件所引起的壓力而出現的正常反應。

√  耐心,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錫。

√ 不要因此而批評或指責孩子。

→  害怕,擔心危險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

√  盡量不要讓孩子看到相關電視新聞,因為看見畫面會令孩子驚慌,而電視新聞重複報導社會事件,年幼的兒童會誤以為這些事件重複地發生,令幼兒更加恐懼。

→  睡不安寧、發噩夢

→  胃口改變,通常變得欠缺食慾

→  比平時容易哭起來

→  比平時少笑

→  不肯嘗試新事物

√  盡量保持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穩定如常,保持家庭活動。

√  當孩子在睡覺時哭鬧起來,父母宜擁抱安撫;盡量令孩子身體感到舒服,有助舒緩孩子的不安情緒。

√  當孩子逃避時,例如:不想吃、不肯嘗試新事物時,父母不要責罵孩子,因為這樣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宜循循善誘和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

→ 比平時更加沉默或比平時多言

→ 比平時做出更多引人注意的行為

√ 多些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更多關注。

√  和孩子一起做令孩子快樂的事,例如:讀故事書、唱兒歌、畫畫等。

√  引導孩子表達,除了語言外,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畫畫。

最後,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學習故事中的角色,向受影響的人表達關心,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也能建立他們的能力感。

參考資料:

Carol Shuman (Author), Cary Pillo (Illustrator). Jenny Is Scared: When Sad Things Happen in the World .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