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園欺凌問題屢見不鮮,輕至起花名,重至行為暴力,是全球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孩子年紀小不懂處理乃平常之事,事實上許多家長,甚至校方都對正確應對方法感到困惑,學校對制止欺凌的措施亦很模糊。以下將淺談欺凌對孩子的影響,一起學習有效的預防對策吧!
撰文 / 編輯部
香港校園欺凌比率甚高
根據公營中小學訓育及輔導個案問卷調查的資料,2020-2023年學校每年處理涉及校園欺凌問題平均約420宗,當中身體/行為暴力及語言攻擊的個案最為普遍。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亦於今年7月進行了「2024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結果發現有34,9%受訪學童表示曾被欺凌,22.1%想自殘,近四成學童有復仇的意願,亦有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有目睹過欺凌,可見情況十分嚴峻。值得留意是,近六成學生並不清楚學校的應對措施,家長亦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的能力,導致欺凌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後果堪輿。
如何察覺孩子被欺凌?
小學常見的校園欺凌多為言語欺凌、排擠或取笑別人,其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SEN)特別容易遭受惡作劇。家長應關心子女的社交狀況,以協助他們正視並解決問題。至於要如何察覺孩子有否被欺凌,不妨參考以下徵狀:
- 受傷(瘀傷、刮傷等)或物品有破損/遺失
孩子或會與同學發生肢體碰撞,身體因而出現瘀傷或刮傷;衣服、書本或其他用品亦有可能無故損壞。
- 不願上學
上學動機突然變低,或做事提不起勁,甚至希望退學或轉校。遇到此情況時,比起立刻指責,請家長耐心聆聽孩子,讓孩子在安全、無壓力的環境下傾訴煩惱。
- 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發生校園欺凌時,旁觀者多因害怕而選擇無視或助長行為,使被欺凌者感到孤立無援,繼而產生沮喪、焦慮的情緒;長期的欺凌更會出現自我否定,最後演變成情緒病。
- 學業成績下降
經常受欺凌會令孩子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導致學業成績顯著下降。
- 頻頻出現頭痛、肚痛
孩子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除了引起情緒問題,亦可能頻繁出現頭痛或肚痛等身體痛症。
家長應如何協助?
-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要減低孩子被欺凌的機會,首先要教導他學會保護自己。不妨透過故事書或媒體教材講解欺凌者欺負人的原因、他們期望的反應以及應對方法,更可以抽時間在家角色扮演模擬不同的學校場景,告訴孩子面對欺凌時可以直接、有禮地表達。
- 分辨欺凌和玩笑
欺凌者的自尊及同理心普遍較低,會為了獲得大家的注意,展現自我權力而使用排擠的言語或行為。反應較大(激動)的孩子容易成為他們的目標,請家長多教導子女分辨別人說話的用字、語氣與動機,從而了解何為玩笑或惡意中傷。若是開玩笑,可以一笑置之或不理會;若是攻擊性或惡意傷害時則無比學會保護自己,立即尋求可信任的大人協助。
- 多關心孩子的社交狀況
踏入小學階段,相信家長會更著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但請注意社交狀況同樣對其個人發展影響深遠。家長應主動關心子女,鼓勵他們分享在學校遇到的事情,從中了解與其他同學的相處模式,以及自身的人際需求。已不妨與同班或同校的家長們保持聯絡,當遇到不公的情況時便能互相支援,讓校方得以了解事件的嚴重性。
- 先聆聽後行動
看見孩子有負面情緒,父母的第一個反應莫過於挺身而出。然而,衝突是成長的必經過程,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可能,過分魯莽行動可能會影響孩子在校的社交,請家長先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清楚了解實際情況後再處理才能真正確保孩子的安全啊!另外,當孩子願意坦誠時,家長可以讚賞他敢於表達的表現,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自己的後盾,不必覺得羞愧,有助精神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