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陌生人提高警覺 保護自己做得到

    近年出現了不少拐帶兒童事件,讓家長人心惶惶,深怕一個不留神,心愛的寶貝被拐走。尤其年幼的孩子,較為自我中心,喜歡四處探索,面對陌生人的警覺性亦相對低,容易成為陌生人拐帶的目標。家長應從小教導孩子學習如何判斷、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陌生人,又同時可以保護自身的安全。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郭佩葦(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3-4歲)《父母手冊》

    陌生人的常見誘騙或拐帶招數

    看準漏洞

    有時家長或家傭會專注玩手機或講電話,一時疏忽看顧孩子;或只顧跟他人談話,任由孩子獨自在一旁,或與其他小朋友在另一邊玩耍,遠離自己視線範圍,陌生人會看準時機向孩子落手。

    假裝認識父母

    假裝認識孩子的父母或親友,並聲稱收到父母通知代為接送,讓孩子跟他們走,藉此來騙取孩子的信任。

     

    假裝是可信人士

    可能會裝扮成可信的人物,例如警察、校長、老師或其他孩子可能會信任的人士,試圖建立信任關係。

     

    物質誘惑

    可能會使用糖果、玩具或者小動物等孩子喜愛的東西來吸引注意,甚至於食物落藥,令孩子吃後失去知覺,隨即被人帶走。

     

    陌生人求助

    可能會試圖製造緊急情況,例如假裝需要尋找走失的寵物、假裝不適或問路,藉此利用孩子的同情心或正義感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預防孩子被拐帶

    1. 講解陌生人的定義

    首先,家長必須強調陌生人的定義,即使是看起來友好或好像熟悉的人,如沒有家長親自介紹,都應該被視為陌生人。若沒有父母或可信賴的大人陪同下,不應該和陌生人單獨談話、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或跟隨陌生人離開。

    1. 學會說「不」

    當孩子感到不安或被陌生人要求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時,他應要學會拒絕及說「不」;如果不在父母身邊,有人要帶孩子坐車去任何地方、或給任何東西……都不要接受,並且快速離開及找父母或老師協助。家長平時可分享經驗和感受,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任何問題及需要時,父母必定會幫忙及保護,良好的親子關係亦是保護孩子其中一個方法。

    1. 模擬演練

    家長和孩子可以利用故事或角色扮演進行情境模擬,讓孩子練習如何應對陌生人。例如,家長可以扮演陌生人,嘗試用各種方式接觸孩子,孩子可大聲呼救、跟陌生人保持距離,或者跑到安全的地方並尋求幫助。這種演練能讓孩子學習如何對待陌生人,同時幫助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讓他在緊急狀況下學會冷靜和有自信地保護自己。

    1. 清楚孩子的行蹤

    父母雖然不能時刻陪伴孩子左右,但仍要確認子女的去向、與誰一起以及在做甚麼,萬一有異常情況也能及時發現。當孩子需要外出時一定要有家人或熟人在一起,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被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在公共場所,如商店、公園等,盡量讓孩子在視線範圍內,不要讓孩子單獨自處及離開。

    1. 隨時提醒

    平日外出時,不時要提醒孩子:「要和爸爸媽媽手牽手,不要離開爸爸媽媽身邊」、「拿取別人的東西前,一定要先經過爸媽允許」、「有不認識的人帶走你,要即刻大叫」等等,讓孩子牢牢地記在心裡。平時可以教他一些緊急的聯絡方法,例如記著父母的電話號碼和住址,萬一失散時,孩子就能向穿制服的保安人員或警察求助。

    溫馨提醒

    請父母注意,千萬避免對孩子以恐嚇、責罵的口吻來「提醒」孩子陌生人的可怕。因為,家長過分緊張的情緒會令孩子產生不安,很容易讓孩子在接觸新環境、或認識新朋友時,容易變成畏懼、猜忌,甚至難以與人坦承相處及不合群的情況。因此,只要日常跟孩子多溝通及提醒,對孩子在如何與陌生人應對與如何保護自己,都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