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寶寶晚上奏鳴曲 拆解磨牙背後成因

磨牙在中醫學又名「齘齒」,原意指上下牙齒互相磨切,格格有聲。雖然磨牙常發生在2至10歲的兒童身上,但部分成年人亦可能有此煩惱。對患者而言,磨牙未必與睡眠質素有直接關係,但長期置之不理,將一併帶來牙齒磨損、敏感牙齒、蛀牙、牙齒斷裂,甚至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等問題,不可不知。

撰文︰林瑞容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中醫服務) 註冊中醫師)

 

脾胃積熱肝旺生風所致

撇除感冒發燒時寒顫抽搐引起的切齒作響;小兒夜間齘齒最常見的病因不外乎脾胃積熱及肝旺生風。如果在上兩、三個年代,甚至會考慮蛔蟲感染,但踏入廿一世紀,隨著社會衛生情況逐漸改善,香港兒童蛔蟲的感染率已經大不如前。對於脾胃積熱的小孩,可以由於飲食過量,又或經常進食肥膩、煎炸、甜食,或習慣進食宵夜等,導致脾胃受損,飲食積滯久而生熱,最後擾動牙齒。兒科專書《幼幼集成》就提到:「夢中咬牙者……由手足陽明二經積熱生風,致令相擊而有聲也」,手足陽明經就是指大腸經及胃經;陽明經脈剛好行入齒中,挾口環唇,所以當內熱充斥,便能擾動經脈而磨牙。

 

調整飲食習慣好重要

這類孩子時常伴見口臭、便秘、肚脹,若要處理磨牙,最重要是調整好飲食習慣,其次才考慮藥物治療。麥芽、稻芽、山楂都是消食化積的良藥,淡竹葉、連翹就能清熱除煩。坊間耳熟能詳的七星茶就是能針對胃腸積熱,情緒不寧的常見成藥。

 

壓力情緒緊張易成磨牙

另一個常見病型就是肝旺生風型,多發生於曾受驚嚇、白天玩耍太過興奮、又或最近壓力過大的兒童。因為肝主情志又主筋,而且肝經入於面頰,環繞唇內;所以當情緒持續緊張亢奮, 便能令肝繫筋脈拘急生風,震顫而成磨牙。這類兒童容易煩躁生氣,或者素來膽小易驚。同樣地,治療上先建議調理患兒情志,例如:避免睡前觀看驚慄影片、理解患兒心理壓力的來源並協助排解等等,其次才推薦藥物或推拿等治療。

 

躁動易怒患兒要注意

針對躁動易怒的患兒,除了上述提到的淡竹葉, 燈心草、黃連都是常用的清心降火藥物;遇事驚怯的兒童就常用酸棗仁、龍骨、琥珀、珍珠末等安神定驚;而鈎藤、蟬蛻就能直接息風止痙,解決筋肉抽動的問題。

 

改善磨牙有個好眠

不過不願服藥從來都是兒科棘手問題之一,因此家長亦可考慮小兒推拿,例如:揉板門(手掌大魚際中央處)幫助消食化滯,搗小天心(手掌根大小魚際的交接處)以安神鎮驚等等。但此方法主要用於6歲以下兒童,若然局部有皮膚感染或骨折損傷,亦不宜進行推拿。希望以上方法能令大家對磨牙有更深入的了解,祝天下的孩子(及同住的家人)都有個好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