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多樣,飲藥、針灸、拔罐、推拿、放血、梅花針⋯⋯ 但如果BB不舒服,但又不想飲中藥、做針灸,那麼應該如何是好?一齊試試小兒推拿啦!
撰文 / 陳安琪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現於香港防癆會 – 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任職中醫師)
整理 / 編輯部
小兒治療方法
小兒推拿,顧明思義,是一種只適用於小兒的治療方法,最適用於6歲以下的小兒,6-12歲亦可嘗試,但同時配合成人穴位取位,效果會更好。小兒推拿療法有促進氣血運行、經絡通暢、神氣安定、臟腑調和的作用,兒科臨床常用於泄瀉、嘔吐、腹痛、疳證、厭食、感冒、哮喘、遺尿、肌性斜頸、痿證、五遲五軟等病證。
特定穴位與成人不同
小兒推拿療法有兒科特定的穴位,小兒推拿特定穴位與成人不同,中醫認為「小兒百脈匯於兩掌」,故操作時以小兒兩手為多,隨此以外,小兒穴位亦有「點狀」、「面狀」或「線(帶)狀」之分。操作手法要求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常用手法為小兒推拿八法「掐、揉、按、摩、推、運、搓、搖」及多種複式手法。
推拿手法均勻
小兒推拿要求手法均勻,力度柔和輕快,平穩著實,按摩的時候對於按摩者和環境有些特別的要求:首先在操作上,需要用到介質如薄荷膏、滑石粉、小兒爽身粉,以起潤滑、增效和護膚的作用。室溫要合適,環境不宜過熱過冷。
常用穴位及操作手法
1.開天門:兩眉頭的中心點至前髮際處的一條線。操作:兩手的大拇指輕輕地自眉心交替直線推進至前髮際線,可推100-200次。常用於感冒、發熱、驚風,有安神鎮驚之效。
2.推坎宮:眉頭至眉梢並延伸至太陽穴的一條弧線。操作:兩手的大拇指正面從印堂穴開始,沿著眉頭推向眉梢後太陽穴,可推100-200次。常用於感冒、發熱、眼部不適。
3.清天河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直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操作:食指和中指兩隻手指,由手腕到手肘直推100-500次。常用於身熱煩躁、外感發熱。
4.補脾經:位於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處。操作:從指尖開始推向指根為補脾經,可推200-500次。常用於脾胃不適。脾經一般用補不用清。
5.大腸經:位於食指端橈側邊緣至虎口,成一直線,可推100-300次。常用於腸胃不適。
6.捏脊:位於脊背。操作用兩手的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拇指在後,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前捻動,拇指隨之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可從尾骶骨處開始,緩和地向上推移,至頸後枕部為止。有健脾養胃、除積散結、行氣活血之功。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 1歲以下的幼兒切忌按壓頭部,因嬰兒腦囟未發育完成;切忌按壓腹部,因嬰兒骨頭、器官均會較為脆弱,建議主要按背部或四肢。
- 一般每穴行300-500次,年齡小者30-50次。
- 操作時間:一般總時間為10-20分鐘。
以上資訊只供參考,如有任何問題,請即與註冊中醫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