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公德」概念  從「心」做起

    有沒有發現,公共地方雖然有專人負責清潔,但總是很快變得十分髒亂?這是沒有「公德心」的結果。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除了家和學校外,他們還會接觸到社區、公共場所及大自然等環境,能夠擁有一顆顧及公眾利益的心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是時候培養孩子的公德心,讓孩子學會愛護公物,珍惜環境!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培養孩子公德心

    「公德心」是指會顧及公眾利益的態度和同理心,當中包括愛護公物、愛護花草樹木、不隨地亂拋垃圾、不胡亂塗鴉、會遵守秩序等行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公德心的人。

    家庭教育

    「公德心」不是只有在外時才表現出來,在家裡也要同樣執行。例如:想教導孩子在外不能胡亂塗鴉,在家裡就不能讓孩子隨便東塗西抹。只有在家和在外的準則一致,孩子才能明確地跟隨,表現出的每一步就會比較謹慎,體會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掌握做事負責的重要性。同時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榜樣,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才能學習、模仿家長愛護公物的好習慣,千萬別因一時方便,做出沒有公德心的行為。

    親身體驗

    家長應該把握每個生活上的時機,讓孩子親身去體驗欠缺公德心對自己及他人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藉此了解公德心的重要性。

    在海灘看見滿處垃圾,就要向孩子指出這是亂拋垃圾的後果,會為大家帶來不便及污染環境。家長也不妨帶孩子去看看街道上的垃圾及清潔工人辛苦清理的情況。又比如說,到圖畫館借書時看到書本有塗鴉,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問孩子:「你喜歡繪本被畫花嗎?」、「為甚麼?」、「我們看書時,突然想畫畫要怎樣做呢?」藉由一連串問答,引導孩子從中學習如何愛護公物,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多參加社區活動

    多參與學校或社區活動,例如植樹、清潔沙灘等,可增加孩子對那個地方的歸屬感,減少破壞行為,建立公德心。此外,這些活動能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群體,擴闊視野,啟發他從他人的角度去著想。

    提點與稱讚

    此階段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很多時候只想到如何令自己方便一點,而忽略了其他人的需要。加上孩子較善忘,當孩子做出沒有公德的行為,家長除了嚴肅告訴孩子這是不當行為、並解釋原因及影響外,更應該要求孩子親自承擔後果,例如親自處理丟下的垃圾(放回垃圾桶)等等。當孩子明白到要怎樣做時,家長也要多加稱讚,從而幫助他建立有公德心這個自我形象。

    Exit mobile version